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愛蓮說中周敦頤為何愛蓮花

愛蓮說中周敦頤為何愛蓮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10:58:59
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愛蓮說中周敦頤為何愛蓮花(愛蓮說周敦頤)1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愛蓮說中周敦頤為何愛蓮花(愛蓮說周敦頤)2


賞析

蓮花,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歎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歎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視和厭惡。

  從内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歎。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随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态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亵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凜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這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的高明手法,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把愛蓮這一主題落到了實處,也把愛蓮變現的淋漓盡緻。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确是如蓮之美——“不蔓不枝”,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達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為:“蓮,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歎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節。

周敦頤通過對比,将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于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歎“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淨的,有着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衆罷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衆隻求純淨的心态,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歎,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韻,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内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于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對蓮的喜愛)為線索;兩個陪襯,以水陸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和牡丹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愛菊花,愛牡丹,愛蓮花,指代三種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蓮花:指品德高尚,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貴高傲之人。


作者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馀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将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