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無奇的影像都是相似的,而精彩的影像則各有各的不同。縱觀影像器材的發展曆史,江山代有才人出,人們也注定無法忽視那種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獨步江湖實力的門派。
假如翻開近幾十年的影像器材發展史,你會訝異地發現,每個時代,當某種器材獨領風騷之時,這世上總會有那麼一條依靠自身實力,攪動當時技術和市場的鲶魚,與當時市場上技術最耀眼、性能最高超的産品攪局、叫闆甚至分庭抗禮,諸如:被攝影愛好者稱為“德克薩斯徕卡”的 GW670 Ⅲ / GW690 相機;對抗哈蘇、瑪米亞中畫幅相機的 GX680 系列相機;300 萬像素媲美 600 萬像素的 S602Z 相機;擁有 “Super CCD SR pro” 綜合技術的影樓神機 S5 Pro……這些在相機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産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富士。
如今,“顔值與性能并存”,擁有 X100 系列固定鏡頭相機、GFX 系列中畫幅無反相機、X 系列無反相機的富士 X 相機已經成為數碼相機市場中具獨特魅力的存在!
回看富士的發展史,在各個時代,富士都不乏挑戰當時市場主流,繼而引發整個行業技術進步和革新的産品。
膠片時代,當哈蘇、瑪米亞都試圖建立屬于自己的中畫幅相機行業标準的時候,富士推出的 GX680 系列中畫幅相機則以其強悍的擴展性、實用性、耐用性、可靠性和高性價比,配合豐富的中畫幅鏡頭群與相機的移軸拍攝功能一舉征服了大量的專業攝影師。
數碼時代,當各個廠家都在積極推出不同類型的數碼産品以至于人們普遍認為膠片已經走入窮途末路的時候,富士憑一己之力,通過Instax 系列拍立得相機和多款專業負片與反轉片膠卷,成功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膠片複古的熱潮。經過幾年的沉澱和發酵,用膠片拍攝已然成為了一種時尚,甚至帶動了不少二手膠片相機價格的上漲。
富士 X-T3 XF200mmF2 R LM OIS WR XF1.4X TC WR,280mm,f/3.2,1/320 秒,ISO 350。雲中 攝
2010 年,當大多數影像器材廠商都在以“ 1 英寸”感光器件作為大底便攜相機标準的時候,富士則推出了“更大底”的 APS-C 畫幅便攜相機—— X100。它不但有着緻敬古典相機的顔值,更有傳統和經典的機械操控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的光電混合取景器,豐富的膠片模拟方式;這些都令這部相機具有了外觀之外更令人心動的内在實力。
作為 X 相機的開山産品,X100 這部相機的曆史意義不亞于 1913 年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1879 年-1936 年,德國照相機設計家)在幹闆大畫幅相機林立的相機市場上推出精緻、輕巧的 35 毫米旁軸相機——Ur-leica。事實上,X100 的推出,在很多方面影響了當今數碼相機市場的格局與技術發展方向。
其上市之後,引發了一股複古相機紮推上市的風潮,無論是尼康,還是奧林巴斯,乃至于徕卡和索尼都在其後的産品設計至少是産品操控設計上受到了影響。而富士在這部相機上所确立的許多技術風格,也在之後的十年中,影響了富士其他 X 系列相機的設計風格。
富士 GFX100S GF23mmF4 R LM WR,23mm,f/16,18 秒,ISO 100。楊志濤 攝
從 X100 開始,富士就以一種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極緻的态度,依托衆多先進的技術,分析不同用戶的需求,一步步豐富和構建出了能夠滿足各類型用戶需求、屬于自己的獨特 X 系列産品譜系。
2012 年,受 X100 大獲成功的鼓勵,富士推出了采用 X 鏡頭卡口、具有古典旁軸風格的第一款 X 系列可更換鏡頭相機——X-Pro1。這部具有複古風格的相機,同樣采用了機械撥輪操控、結實耐用的鋁鎂合金結構,而其機上所采用的多種膠片拍攝模式、混合式取景器、APS-C 規格畫幅、富士自主研發的 X-Trans CMOS 感光器件,也成為了 X 系列相機的标志性配置,并延續至今。
7 個月後,富士的第二款 X 系列可更換鏡頭相機—— X-E1上市,這部相機之于 X-Pro1 猶如徕卡的 M-D 之于徕卡 M3。徕卡 M-D 相機取消了專門的旁軸取景器,富士 X-E1 則用 EVF 電子取景器代替了混合式取景器。今天,以“簡而不凡”為宣傳語的富士 X-E 系列相機已經推出了最新的 X-E4,這部擁有 18 種膠片模式、可用機械快門撥輪與曝光補償撥輪操控、具備翻轉式可自拍觸摸屏的相機,讓無數愛美的女孩子都能随心所欲地體驗富士迷人的人像攝影效果。
富士X-T4 XF16-80mmF4 R OIS WR,38mm,f/11,13 秒,ISO 160。楊志濤 攝
2013 年,是各大廠商從單反試水轉型無反相機的關鍵時期。對富士來說,如果說 X-E1 相機是一款試水無反的試探性産品,那麼更注重實用性和握持手感的 X-M1 相機,則象征了富士進軍無反相機領域的決心與勇氣。這部在功能配置上有所簡化,但實用性卻很強的産品,也顯現出了富士此後細分産品定位的市場戰略思路。
富士X-T4 XF16-55mmF2.8 R LM WR,35mm,f/11,0.63 秒,ISO 160。楊志濤 攝
2014 年,富士推出了定位高端用戶,具有專業性能、機械操控體驗及優異握持手感的 X-T 系列相機的首款産品—— X-T1。自此,富士建立起了一個市場定位分級清晰且吸引力大的全譜系産品線。
如今,X-T 譜系産品已發展至 X-T4 相機,這款采用第四代 X-Trans CMOS 感光器件的産品,擁有 0.02 秒的自動對焦速度,支持面部和眼部追焦功能,能在 -6EV 近乎漆黑的環境下進行運動追焦拍攝,并具備最高 15 張/ 秒的連拍能力。作為一款 APS-C 畫幅相機,其可用感光度達到了 ISO12800,綜合性能絲毫不輸于任何一款頂級單反相機。
2017 年,當其他器材廠商都在全力主攻 35 毫米全畫幅無反相機的時候,富士再一次做出了堪稱業界突破性的舉動,推出了創多個第一的中畫幅無反相機—— GFX 50S。在當時,這款相機擁有比其他廠家産品更高的像素(5140 萬),比标準全畫幅相機的感光器件大 1.7 倍的 43.8 x 32.9 毫米的 CMOS,其高感光度下噪音控制能力、連拍速度、對焦速度和對焦範圍、快門速度以及綜合操控體驗都更為出色。而最吸引人的是,這是一款價格足夠低的産品,也正是因為它的出現,中畫幅相機才從神壇走向普及。
富士 GFX100S GF100-200mmF5.6 R LM,200mm,f/5.6,1/50 秒,ISO 100。雲中 攝
2019 年,搭載着 5 軸機身防抖且擁有 1.02 億像素的富士中畫幅無反相機 GFX100 問世,更是将無反相機的像素推向巅峰。五年來,中畫幅無反相機發展到現在,GFX 系列更多的是自己挑戰自己,相繼推出:機身更小、連拍更快、性價比更高的 GFX 100S;搭載紅外拍攝功能,适用于專業領域的 GFX 100 IR Ver;采用旁軸相機設計,更輕巧更便攜的 GFX 50R。
2020 年,當 Vlog 成為一種潮流時,富士也适時地推出了“一台不太像富士的富士相機”—— X-S10。X-S10 重量僅 460g,适合随身攜帶,加上握持感超好的手柄、喜聞樂見的側翻屏、實用的五軸防抖和豐富的膠片模拟模式,非常适合拍攝 Vlog 視頻。
2021 年 9 月,富士更是進一步降低了中畫幅數碼相機的門檻,推出了 GFX 50SⅡ。同樣的價格,是選 35 毫米全畫幅,還是選更大底的中畫幅,有了富士的不懈努力,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富士 X-Pro3 XF18-55mmF2.8-4 R LM OIS,55mm,f/6.4,1/480 秒,ISO 320,EV-0.3。宋剛明 攝
從此,富士走出了一條迥異于其他器材廠商的發展之路。在摒棄中間地帶的全畫幅相機的同時,富士開始更為關注另外兩個方向—往大走,是努力發展高像素大感光器件的中畫幅相機;往小走,則是積極研發輕便小巧、高感光度噪音控制能力出色、操控易用、顔值頗高的 APS-C 畫幅無反相機。而從實際的市場情況來看,這種往兩個極緻發力的市場品系戰術,讓富士的差異化産品競争戰略得以成功實現,并使富士相機在影像器材市場上的知名度、占有率和好評度逐年上升。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富士已完成了一場從繼承傳統,到不斷開拓創新的激烈變革。富士的 X 相機,除發展出定位高端的 X-T 系列、定位專業攝影師的 X-Pro 系列、定位街拍的 X100 系列、定位入門級用戶的 X-E 系列之外,還有關注時尚輕便用戶的 X-A 系列産品、關注 Vlog 用戶的 X-S 系列産品和注重便攜性和機器顔值的 XF 高端卡片系列産品等多個譜系。
此外,具有 35 毫米相機便攜性、功能、操控和售價,對标各類中畫幅與數碼後背性能的富士 GFX 系列中畫幅無反相機,則在以另一種方式顯示着富士 X 相機的綜合實力。
責任編輯:劉欣、陳忠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