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秋節賞桂花是幹什麼的

中秋節賞桂花是幹什麼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7:31:06

中秋節的老講究。

中秋前後這段時間,成都大街小巷公園庭院,到處都飄蕩着淡淡的桂花香。

國人總是愛桂花。雖然此花沒有什麼美色可觀,但獨特的香味實在是傳承了幾千年。

在美女們看來,桂香溫柔可親,是人人都駕馭得了的馨香,紅樓夢中都有段子“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不用桂花油”,可見桂花香真是深入草根。

在饕餮者眼中,桂花又是美味的,無論做糕點還是入茶,都讓人口齒留香,這個季節,很多人會專門采集剛開的桂花,做一罐桂花蜜、泡點桂花酒,或者窨一罐桂花茶。

在詩人們看來,這種香味入骨、入文、入畫,有“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意境。

中秋節賞桂花是幹什麼的(學者張昌餘談桂花與中秋)1

在講究寓意的人家,桂花更是寓“貴”,在川西壩子的大戶人家,多年來一直有在庭院中種植桂花和柚子的習俗,取的就是“富貴”和“佑子”的好意思。

中秋季節離不開桂花。月中有桂,賞月的時候,吃塊餅兒的時候,一定要在桂花樹下,團團一坐,青光一片,親友在旁,至此方為圓滿。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份。

中國的桂花,中秋的明月,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出現了諸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月中的宮殿,宮中的仙境,已成為曆代脍炙人口的美談。

著名辭賦、國學學者張昌餘教授講起了中秋與桂的文化故事。

中秋節源于對月亮的崇拜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

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賞桂花是幹什麼的(學者張昌餘談桂花與中秋)2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所以八月半的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月兒圓,寄托了人們團圓團聚的美好祈願,故又稱“團圓節”。

張昌餘介紹,關于中秋節的起源,主要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亮代表陰性,太陽代表陽性,所以中秋節還有‘女兒節’之稱。”

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古代有花朝月夕之稱,花朝也叫春朝,是農曆二月十五,在春天中間,月夕就是秋天中間,八月十五。”

嫦娥是美神,吳剛“因禍得福”

中秋節興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古時候的人們對于太陽和月亮都非常崇拜,而且我們的日神和月神,比西方的精彩多了。西方的太陽神是男神阿波羅,出行隻有兩匹駿馬拉車;但中國的日神是女神羲和,她一出場是駕着六龍神車,如果是看車的排量的話,東方日神比西方日神的排量大多了。”

中秋節賞桂花是幹什麼的(學者張昌餘談桂花與中秋)3

東西方的月神也不一樣,中國的月中神就是嫦娥,關于月亮的傳說就更多了,比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

張昌餘說:“月亮上的神仙,有正殿的嫦娥,嫦娥又是中國的美神,少女們要是經常拜月見嫦娥,都不用去韓國整容了。偏殿有月老,負責世間姻緣;那吳剛是個犯了錯誤的領導,卻隻是被罰到月亮上砍桂樹,還和美麗的嫦娥時時相伴,這懲罰真是安逸,可以說因禍得福。至于玉兔,隻能算是半神了,搗藥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一首詞差點引起一場戰争

張昌餘介紹,農曆八月,又稱桂月,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份。

中秋節有“兩賞一吃一飲”的傳統習俗,即賞月、賞桂花、吃月餅、飲桂花酒。

中國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系在一起,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出現了諸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 等月宮系列神話。

“杭州古時叫錢塘。古人觀桂枝,賞桂花,觀錢塘江大潮,都要彙聚到錢塘。”說到錢塘觀月賞桂的故事,張昌餘還分享了一個曆史故事。

中秋節賞桂花是幹什麼的(學者張昌餘談桂花與中秋)4

柳永。(資料圖片)

柳永《望海潮》中有一句“三秋桂子,十裡荷花”,在當時差點引起一場南北戰争。

“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

由于柳永在詞裡描寫了富裕繁華的江南,而引起金人完顔亮對大宋的觊觎。“好在當時金國内部出現了紛争,這場南北戰争才沒打起來。”

中秋詩詞中,桂月不分家

成都人對桂花非常喜愛,成都的新都有桂湖,成都的彭州有桂花鎮,成都市區有桂花巷、桂王橋。

中秋節賞桂花是幹什麼的(學者張昌餘談桂花與中秋)5

新都桂湖。

唐代詩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夜與諸公錦樓望月得中字》寫成都的月,“玉輪初滿空,迥出錦城東。相向秦樓鏡,分飛碣石鴻。桂香随窈窕,珠綴隔玲珑。不及前秋月,圓輝鳳沼中。”

張昌餘認為,最有名的關于月亮的詩詞是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是蘇轼思念他弟弟的一首詞,他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月亮的陰晴圓缺。

張昌餘最喜歡的關于月亮的詩,是唐代李峤的《中秋月》:“‘桂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詩人把科普和哲理結合在一起,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着千差萬别。裡面既有墨家的兼愛,也有儒家的博愛,還有道家的齊萬物思想,很值得傳播。”(荀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