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jiǔ]韭,象形字,就像韭菜長在地上的形狀,本義即韭菜。
1說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韭部》韭:菜名。一穜(種)而久者,故謂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與耑同意。
段玉裁注:一穜(種)而久生者也,故謂之韭。此與說禾同例。韭、久曡韻。……
韭菜是石蒜科蔥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扁而細長,叢生,味辛辣。韭菜隻要種一次,割了之後,過一旬就又長出來,可以一茬一茬地多次收割。所以稱為“韭”,是因為“韭”和“久”二者同是見紐的雙聲字,讀音相似。
“韭”雖然是《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的一個部首,但這個部首中的其它字今天都已經不常用了。
2成 語 典 故
早韭晚菘
初春的韭菜和秋末的菘菜,泛指應時的蔬菜。
菘,即大白菜或者青菜,十字花科芸薹屬,二年生草本,是一種由野生的歐洲植物衍生而來的多葉栽培植物。莖短,其上簇生形成緊密的球形結構。
《南史·周顒傳》: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3文 獻 選 讀
《詩經·豳風·七月》:
四之日其蚤(爪)、獻羔祭韭。
蚤,是爪的通假。
句中的意思是指去冰窖中抓取食物。
《豳風》中有兩種不同的曆法,
一直讓人很糾結。
中國自古有所謂“三正”的說法,即夏、商、周三代曆法的正月分别是建寅、建醜、建子。但實際上,在商代之前的曆法,和古代農作的周期是相一緻的。秋分一定是固定在“酉”月的,而歲首的正月是定在秋分之後的第一個月,可能是“戌”月,也可能是“亥”月。
直到周宣王十二至十六年,才把歲首改到了冬至後的下一個月。冬至是固定在“子”月的,那正月就是在“醜”月。
《詩經》的創作年代,大約是在西周晚期的厲、宣、幽王時期。而《豳風》中同時保留了兩種不同的曆法,我覺得有可能是正好處在周宣王修改曆法的那段時期,即把歲首的正月從秋分之後的戌、亥,改到了冬至後的醜月,中間隔了二個月。
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豳風》中的“四之日”是指改曆前、秋分後的第四個月;而“四月”是指改曆後、冬至後的第四個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