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有一些意象是特别被曆朝曆代文人墨客所鐘愛的,就像“梅蘭竹菊”四君子,它們具有讀書人崇尚的傲、幽、堅、淡這些品質,所以曆朝曆代詠贊四君子的詩詞不勝枚舉。而“牧童”同樣是古代讀書人所鐘愛的一種意象,因為牧笛橫吹、老牛做伴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也正是一首描寫牧童的詩篇,雖然全詩通篇大白話,卻因為結尾的點睛之筆流傳了600多年。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
《牧童詞》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卧。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朝著名詩人高啟,高啟少年時也曾是個落魄才子,知道農家耕作的不易。有次他遇到兩個放牛娃,放牛娃求詩人給他們寫首詩,詩人心有所感,便寫了這首妙詩送給他們。
這首詩以牧童的口吻展開,兩個牧童都是少年心性,所以在放牛時自然少不了貪玩調笑,其中一個牧童就指着牛說:你的牛犄角彎曲似環,我的牛尾巴稀疏又短。他們手持着短笛,揚着長鞭,在田間追逐着牧牛。夕陽西下,不能讓牛兒跑得太累,近處沒有什麼草了,要往遠處去吃,要不牛兒該吃不飽了,牛什麼時候累什麼時候餓隻有兩個牧童知道。他們在牛行進吃草的時候騎坐在牛背上唱歌,在牛累了休息的時候倚靠着牛身而坐。哪怕是晚上回去後,也要靠着牛背卧一會兒。
從詩人以上的描寫中不難看出兩位牧童對于牛的重視和喜愛,其實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古代牛是農家最珍貴的财産,不管是耕地還是載重都離不開它。所以古代農民對牛一直都很重視,耳濡目染之下,小小牧童自然也是如此,而且朝夕相伴之下他們也和牛産生了很深的感情,所以詩人這樣的描寫很真實。這樣牧童放牛的場景也讓人不由會心微笑,或許當時詩人寫下這幾行詩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情态。
如果這首詩到這裡結束,雖然也算寫的不錯,但是放眼曆史長河,卻絕不至于流傳于後世。這首詩能夠流傳這麼久,主要是得益于最後兩句“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如果說前面都是描寫牧童放牛的閑适,讓人感受放牛之樂的趣味,那麼這兩句就是大反轉。
牧童在漫長的一年裡放牛自由自在沒有一絲絲憂愁,但是背後卻有巨大的隐憂,因為到了年底面對沉重的苛捐雜稅,或許他們不得不賣掉自己的牛來抵債。牧童本是赤子心性,滿滿的都是天真爛漫,在這個年歲本該是無憂無慮,但是便是他們也都有着這樣的隐憂,可見當時的現實有多沉重。這背後無疑也是詩人對于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呐喊,讓人讀至此如鲠在喉。
從這首詩中我們其實也不難看出高啟的性格,有才華且不遮鋒芒,敢于對于現實中的不平發聲,這樣的讀書人有風骨值得我們欽佩。不過不幸的是他活在古代封建言論不自由的社會,而且伺候的一位喜怒無常疑神疑鬼的皇帝朱元璋。曾經他也因其才學頗受朱元璋賞識,不過清高的性格讓他面對看不慣的事情都喜歡寫詩抨擊,而有一些詩可能寫得有些過火,最終使得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便對他心懷記恨。
後來,蘇州知府魏觀修築官署的時候,高啟為他寫了一篇《上梁文》。結果當時有人以官署修築地址原為張士誠宮殿舊址的原因,将魏觀告了,朱元璋便下令殺了魏觀。而高啟也牽涉到此事,再加上原本朱元璋就對他心懷記恨,于是索性便将他處以腰斬之刑。不得不說高啟也是倒黴,遇到一個這麼“小心眼”的皇帝。
高啟這樣的讀書人,最終卻是落得這樣的結局,實在讓人不平。其實這也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的不易,寒窗苦讀到登科及第本就不易,即便通過了順利步入仕途也是步步驚心,行差踏錯更是性命攸關,何其悲哉。
對于高啟的這首詩和他的結局,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