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楊泗橋運河

楊泗橋運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15:04:59

楊泗橋運河(運河三老之一朱炳仁)1

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 範宇斌 攝

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 範宇斌 攝

中新網杭州10月22日電(記者 範宇斌)“我生長在大運河畔,每天都從大運河上穿越而過,我感覺到曆史就在我們身旁,未來就在我們前面,我們要繼續努力。”10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三老”發起人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朱炳仁受訪時如是表達自己的“運河情緣”。

作為世界上最長,也是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中國大運河,是國家文化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遺産。當日,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浙江杭州啟幕。

楊泗橋運河(運河三老之一朱炳仁)2

朱炳仁作主題演講 王剛 攝

“如果将京杭大運河的曆史價值、文化内涵和對中國曆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足以與長城媲美。”2005年12月15日,時年89歲的古文物學家鄭孝燮、82歲的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和61歲的朱炳仁寫下《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寄給了大運河沿線18座城市的市長,拉開了大運河申遺的序幕,三人也因此被稱為“運河三老”。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最終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楊泗橋運河(運河三老之一朱炳仁)3

朱炳仁作主題演講 範宇斌 攝

大運河申遺成功,離不開“運河三老”作出的貢獻。朱炳仁感慨道:“我不是運河專家,也不是水利專家,但是我非常有幸和大運河結緣了,正是有兩位老專家帶着我走上了為大運河申遺的道路。”

在朱炳仁看來,大運河和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關。“運河對老百姓來說就是‘煙火氣’,在大運河邊上,老百姓就是為自己每天的柴米油鹽在努力、在思索。”

“申遺成功讓中國大運河成為了世界名片。”朱炳仁作主題演講時表示,大運河後申遺時代,要以“零保護”理念保護與發展大運河。所謂“零保護”,就是全方位保護大運河遺産價值、保證大運河文化傳承的有效多元化手段。

楊泗橋運河(運河三老之一朱炳仁)4

大運河杭州段掠影 王剛 攝

“零保護”包含了“零使用保護”“零發展保護”“零幹預保護”。“不是要把整條街、整座城都歸‘零’,而是強調在對一點、一面、一線遺産保護中使用多層次的形式,有選擇性地留下一部分,形成不同層次的保護和展示形态。”朱炳仁說。

他舉例談道:“杭州小河直街、拱宸橋西的民居中曾經很多都是危房了,在危房改造過程中,讓原住民留下來,并對他們的家庭建設進行改造,讓他們享受舒适的現代生活,讓他們在大運河邊生活得更好。”

這就是其提出的“零發展保護”,他認為,“我們可以使用曆史上留下的遺産,如運河上的航運設施、老房子以及近現代的老廠房,但我們不要離開他們原來的功能去使用,不要将其成為旅遊景觀休閑場所,不要進行所謂的‘開發性保護’。”

在“零保護”的另一個層次上,朱炳仁認為還需要“零幹預保護”。“我希望在大運河沿岸留下一塊空白,留給大運河、留給大自然,任何人都不進去幹預,以原生态的面貌留給後代。”朱炳仁說。

大運河流淌了2500多年,寫就了一部流動的史書,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質、文化等多元交融。

“每一代人都為大運河注入這代人的精神和文化。”在朱炳仁看來,“保護”這篇文章太大了,也許需要幾代人才能夠完成,運河和長城不同,不可能總是保持老面孔,它是不斷變化的。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大運’,也是沿線城市的‘大運’,我希望通過杭州和北京的對話,共同做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和利用。”朱炳仁表示,要做大運河的“三好學生”,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期待着大運河越來越美麗、年輕、充滿活力。

據悉,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曆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主辦。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運河集團、杭州市園文局、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拱墅區人民政府、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國新聞圖片網、北京月訊雜志社承辦。(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