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悅讀國學。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1章
大方無隅,通行本大多翻譯成:最方正的沒有棱角。你這樣解釋,誰看了都會一頭霧水,根本不能自圓其說。最方正的沒有棱角?你能舉個例子嗎,反正,我是舉不出來
道德經裡面的無,不是沒有的意思
無,不是沒有,不是沒有,不是沒有!這一個關鍵點如果不能掌握,道德經也就沒辦法讀了
無,應該怎麼理解這個無,很重要。前面,我陸續也解釋過很多,如果你還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要緊,你隻要抓住一個重點:無,就是不能辨識,有,就是可以感知;無,存在于感官意識之外,有,存在于感官意識之内,就這麼簡單
說一下大方無隅
大方無隅。正确的解釋:最方正的事物,你感受不到棱角,或者說看不到棱角,當然,也摸不到。并不是沒有棱角,而是,無論有沒有,你感受不到,為什麼?存在于你的感官意識之外
道德經通篇,都在闡述天道和人道,二者之間的關系,或者說,客觀存在和主觀認知二者的關系。
正因為大方無隅,大音希聲,所以,不要太信賴自己的感知,自己的主觀認知是不靠譜的,不能太相信主觀意識,那應該怎麼做呢?放下人為,放下執念,随順自然法則,無為而無不為
大音希聲——大的聲音是聽不到的聲音
最大的聲音,你根本聽不到,因為在你的聽覺範圍之外。
比如說,我們眼睛最遠可以看多遠?其實沒有多遠,那麼這個範圍以外的東西,再醒目,你也不會看到;耳朵可以聽多遠,也沒有多遠,這個範圍以外的聲音,再大也聽不到
看了一些注本,普遍翻譯成:大的聲音沒有響動,這就有點扯淡了。你給我舉個例子,說一下,什麼大聲音是沒有響動的,我的一貫主張,有理就要有據,才會令人信服,大的聲音沒有響動?什麼邏輯?震聾了?失去知覺了?根本說不通,解讀經典,首先一條,自己先琢磨一下,你解釋的通不通,你的解釋能不能讓人接受
大的聲音不是沒有響動,而是雖然驚天動地,但是,你聽不到,也感受不到,這和大的聲音沒有響動是有本質區别的。
大的聲音你聽不到,說明什麼,你的主觀感受認知和客觀存在是有偏差的,也就是說人道非天道,暗含了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
大音希聲,先說一下這個希
希,道德經14章說:聽之不聞名曰希。什麼意思?聽了,但是聽不到,這叫希。也就是說,最大的聲音是聽不到的聲音,或者說,最大的聲音,你根本聽不到。而并不是說沒有聲音,有這個聲音,你聽不到而已
為什麼聽不到?因為感官局限性。所以,不能依賴感官,不能放任感受
大音希聲。大音隻能聽到一小部分,輕而易舉被你全部聽見了,那還叫大音嗎?就是小音了。說明什麼,人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
現在我們說聲音,它是一個詞。實際上,聲和音是不同的,什麼是聲?因物體撞擊或摩擦産生的能引起聽覺感知的音波:而什麼是音?物體受振動後發出的由空氣傳播的聲響:
很明顯:音 ,是聲響本身,而聲,是被聽覺感知到的音
換言之,音是客觀存在;聲,是聽覺感知
注意,隻有引起聽覺感知的音,才是聲。也就是進入人感官的音,那麼感官之外呢?雖然真實存在,但是不能認知,因為聽覺有限,認知是有限的,所以,聽到的聲,隻能是小音,非大音,
真正的大音,是不容易被聽到的,聽得到的,絕不是大音。說明什麼,人的認知是有限的。
重申一下重點:此句,暗含了第一章開篇,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
大音希聲的真正寓意
音是客觀存在的部分,聲是感官接受到的部分,老子用大音,來喻指客觀存在的事物和規律法則。希,意思是極小,大音希聲,就是是說,客觀世界,隻能有極小極少的一部分,能夠被人感官認知、捕捉到,也就是說,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絕大部分是我們所不能了解、無法認清、不能感知的。當然,那些命名,定義,概念,定理,定律,也就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暗含了道德經開篇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