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寫字手與筆尖的距離

寫字手與筆尖的距離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8 12:11:16

經常有家長問我,孩子寫字時握筆指尖離筆尖很低,應該多高合适?還有的家長說,有老師說按一寸高度握筆,可是孩子手小,握筆按1寸太高沒法寫。

寫字手與筆尖的距離(寫字指尖離筆尖該多遠)1

那麼寫字時手指尖離筆尖到底該多遠?這些年,關于一寸的高度,其實是被長期錯誤解讀了。先說一下這個一寸怎麼來的。

很久以來,關于寫字的标準姿勢,有個廣為流傳的寫字口訣“三個一”,其具體指的是,寫字姿勢注意保持:眼離桌面一尺遠,食指尖離筆尖一寸遠,胸口離桌邊一拳遠。

寫字手與筆尖的距離(寫字指尖離筆尖該多遠)2

“三個一”的講法,是教育部門為防止學生因寫字姿勢不正确,造成近視而提出的一個指導規範 ,其出發點是為孩子們身體健康好,但關于一寸具體解釋上,卻有不同版本的說法,其中最常見的是:按公制長度單位厘米換算為3.3厘米,實際這是一個錯誤的解讀,但這個說法卻一直被多數人以訛傳訛、人雲亦雲地講了幾十年,誤導了多少代人。至于當初是誰提出的三個一這個說法,我沒有查到,如果有哪位朋友知道,請及時告訴本人,在此先謝過了。

除了按換算成3厘米(左右)的講法,還有按2.5厘米左右的說法,理由是說,把這個一寸解釋成一英寸,因為一英寸換算成厘米就是2.54厘米。不管是按市寸還是英寸,都是有問題的,道理很簡單,每個人的身體發育不同,對應的手指長短也不問,怎麼可以規定所有人都用同一長度标準來要求呢?難道要每個孩子穿統一尺碼的鞋子?這顯然是沒道理的。另外,三個一的一拳,就是用每個人自己的一拳來衡量,怎麼到了衡量指尖到筆尖距離高度時,就用統一的一個标準來要求了?這也說明前後說法是矛盾的。

那麼,這個1寸到底是該如何理解呢?

其實,這個所說的“寸”,并沒有具體數值。這個寸是中醫講的“同身寸”中的“1寸”,在不同的人身體上長短是不同的;較高的人“1寸”要比較矮的人的“1寸”要長,這是由身體比例來決定的。

中醫“同身寸“”隻适用于每個人自己身上,不能把自己的”同身寸“用在别人身上。按這個概念理解,寫字姿勢‘’三個一‘’的一尺、一寸、一拳,三個一其中就被搞錯了兩個,一尺 也不是通常說的33.3厘米,其實是"同身尺"

寫字手與筆尖的距離(寫字指尖離筆尖該多遠)3

中國傳統中醫博大精深,還包括苗醫、藏醫、蒙醫、道醫等等。這些傳統醫學使用的計量方法就是骨法計量,傳統武術中有一種拳法,就是以骨骼的比例與結構,分析對手出拳意向,調整出拳者的骨骼、出拳力度,用人體力學來解釋,非常科學。這種近身格鬥武術後流傳于日本,有點和心意拳、詠春拳近似。特别是其中有“寸拳”、“寸勁”的功夫,是臂腕發力的秘訣,闡釋了“寸”與“臂腕”的關聯。

那麼,這個寸到底有沒有标準?中醫是有的。古法針灸裡的骨法尺寸中,一寸就是測量者本人一拇指的寬度。要是誤解成一寸等于3.3厘米會害死人。中國民間的道醫大多遊蕩于市井或隐居于鄉野,并非中醫那種坐堂先生,遇人求醫哪會等到藥劑齊全才去施藥,更别說帶了戥子稱量藥材。道醫救濟病患醫療方式基本都是:“田間地頭一把草,針頭線腦一寸釘,油鹽醬醋一壺酒,吹拉彈唱走一走。”

道醫裡有些計量是“一拈”、“一握”、“一捧”、“一拳”,圈外之人看了如同天書。其實,如果懂了上面講骨法的意思,這些秘方計量簡單得如同小孩的遊戲。比如,一拈就是拇指和食指拈起的計量,大人拈得多,小孩拈得少,有力拈得多,無力拈得少。如果有人想證實一下這個計量的微妙,建議做菜的時候别按書上的克計量放鹽,也别用勺子放鹽,用“一拈”的單位去逐步調整,會得到非常可口的美食,還能琢磨出屬于個人專用劑量。

骨法計量是按個體差異不同而自我調整的。是靈活計量。那麼,針灸的一寸,也是靈活計量。你不能用大人的拇指寬度,去比量小朋友的骨相。小朋友的一寸,隻能是小朋友的拇指寬度。所謂骨法計量核心準則就是:本人的骨相就是其本人的計量标準。理解古代骨法計量與現代統一計量的區别,才能理解尺寸的内涵。

寸,在中醫作為模糊度量,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寸,是骨法的辯證計量。寫字手拿筆說的1寸,實際是同身寸,即每個人自己的大拇指第一關節骨節橫寬長度,實際教學中,為了方便也有用自己中指(或食指)一個指節長度來衡量的,因為長度基本一樣。

我是關老師,關注我,一起聊聊關于孩子寫字的那些有趣的事兒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