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詩送别李白全文

古詩送别李白全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19:09:54

渡荊門送别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古詩送别李白全文(渡荊門送别唐李白)1

【格式】五言律詩

【名句】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基調】思鄉詩

【年齡】李白24-26歲,公元724年-726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到十四年)

【譯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内遊覽。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高山漸漸隐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绮麗的海市蜃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萬裡行舟。

【注釋】

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

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下:移下。

海樓:即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

憐:憐愛。一本作“連”。

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萬裡:喻行程之遠。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别家鄉而作,具體創作時間不确定,基本上是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到十四年(公元724年-726年,李白24-26歲)。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也就是24歲時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隐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别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賞析】

《渡荊門送别》李白青年時出蜀漫遊途中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此詩由寫遠遊點題開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最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以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年少遠遊、倜傥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開篇點題,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颔聯“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繪了長江兩岸的景色:山逐漸消失在一望無際的的原野中,江水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給人以氣勢開闊之感。一個“随”字,化靜為動,好比用鏡頭拍攝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一個“入”字,突出了江水氣勢宏大,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壯志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讓人感覺到詩人青春的朝氣。

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描繪了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平靜的江面,月亮倒映水中,好似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這兩聯把生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但詩人并不直白的說自己思念故鄉,而是賦予這故鄉之水以人的情感,以江水戀戀不舍地萬裡送行舟,來抒發自己思鄉之深情。所以,詩題中的“送别”是告别故鄉,而不是送别朋友。

對于這首詩有兩個有争議的地方:

争議一:詩題中的“送别”二字是否可以删掉?

清朝的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别意,題中二字可删”(《唐詩别裁》)。也有人說,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别”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而且“送别”二字說明了故事發生的事件,奠定了感情基調,如果删去,僅餘渡荊門,故事的基調沒了,情感也沒法好好的表達出來。看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喽!

争議二:李白的這句“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到底哪個更勝一籌?

古詩送别李白全文(渡荊門送别唐李白)2

據說,當年李白寫下了《渡荊門送别》,因寫得太好,粉絲杜甫忍不住模仿了一首,就是這首《旅夜書懷》。

《渡荊門送别》是一首經典的五言律詩,在五律上大概也隻有杜甫能和偶像李白一較高下了吧?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這首《渡荊門送别》,這是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開始漫遊時所作,此時李白大概24到26歲。全詩意境高遠,筆力超然,既有瑰麗的想象力,也有恢弘的氣勢,是難得的佳作。

《旅夜書懷》也是一首五言律詩,但杜甫作此詩時已54歲(也有說是59歲),已經不是青少年時期那個“緻君饒舜上”的意氣風發的杜甫,此時的杜甫已經經曆了各種磨難,此時也正漂泊無依,心中滿滿的惆怅。《旅夜書懷》以景入情,情景交融,而且有着杜甫詩一向的工整和深刻,是流傳千古的佳作。

說是有争議,其實後世文學家普遍的觀點是認為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要比李白的“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蕪”更勝一籌。但是也有更客觀的評價,比如《而庵詩話》(一部中國詩歌評論著作)曰:“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诘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摸,摩诘精大雄氏之學,篇章字句,皆合聖教。今之有才者辄宗太白,喜格律者辄師子美,至于摩诘而人鮮有窺其際者,以世無學道人故也。合三人之所長而為詩,庶幾其無愧于風雅之道矣。”也就是說,李白氣度高,杜甫格律精,從這兩首五律來比較,太白稍勝一些;而“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遠近景觀,意境開闊,“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寫垂直靜觀,氣勢宏偉,單論這兩句來說,太白句稍弱子美。同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還是仁者見仁吧!

附:關于杜甫《旅夜書懷》的寫作時間的說法

說法1:此詩作于公元765年(廣德三年,杜甫54歲)秋天。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53歲),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杜甫的好朋友嚴武當時坐鎮成都,任劍南節度使,杜甫就在嚴武幕府中任職,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第二年(公元765年,杜甫54年)4月,嚴武突然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于是5月,杜甫帶領全家離開了成都草堂再度漂泊。杜甫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漂泊,從榆州(今重慶市)乘舟東下至忠州(今四川忠縣),杜甫于9月份抵達忠州,然後創作了這首詩。當時的杜甫54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動蕩,自己生活有沒有着落,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所以全詩流露出奔波不遇之情。

說法2:此時作于公元768年(大曆三年,杜甫57歲)春天。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55歲)4月,杜甫到達夔州,得到當地都督的照顧,在夔州住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于是從暫住的夔州離開,出三峽,向江陵航行,這首詩就是杜甫坐在船上時所作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