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一首對大多數初中生甚至是一些老師而言都難懂的詩歌。大家可能都是一遍讀不懂,兩遍似朦胧,三遍還是算了吧,教輔資料瞎糊弄。
來“慢品”,你看到的将是另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絕不會是對某個地方的複制粘貼。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妥之處,還請各位批評。好,現在開始上課:
就這首詩而言,咱們不講背景,不講理念流派(因為我也不懂嘛),隻談談文本本身。從詩人的遣詞造句中讀出他的内心所想(其實是我的内心所想)。
詩歌共有五小節。題目是“我看”,一看題目幾乎就能判斷出這是一首見景抒情的詩。詩人通過寫自己所看,從而觸發内心所感所思。那麼詩人都看了什麼呢?又想了什麼呢?
詩歌的前兩節很明确地告訴了我們:
“ 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
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我看它們低首又低首,
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
我看飛鳥平展着翅翼
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裡,
我看流雲慢慢地紅暈
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詩人看到的是兩個場景或者兩幅畫面。一是向晚的春風揉過青草,青草如潮水般起伏蕩漾;二是晴空裡飛鳥展翅,晚霞籠罩着大地。
這是同一時段的兩幅畫面,都很美。從視覺的角度看,先俯再仰再俯,多角度描寫;從畫面的色彩看,前綠後紅,色彩鮮明,美豔十足;而且景中有動有靜。這樣的景物描寫很形象,也很逼真。
而且,詩歌的語言也是經過百般錘煉的。比如在煉字上,“揉”字絕對是衆師生都會賞析的一個字。我們一般說“撫”過或者直白點兒說成“吹”過,但詩人用了“揉”,意在說明向晚春風的力度。并且,後面說青草“低首又低首”也與之相對應。在用詞上,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名詞當動詞用(紅暈),動詞被動用(吸),副詞替換用(“也許”是好像的意思)。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詞語的誤用或者錯用,但這些并不影響我們對詩歌内容的理解;在修辭上,詩人也是耐心琢磨了一番,拟人比喻充斥字裡行間,俯首皆是。
詩人筆下的向晚風景是美的,但又不僅僅是美的,還有一個我們容易忽略的特點,那就是“靜”。前兩節分别出現了“悄悄”“靜靜”“慢慢”,個人覺得,這個才是詩人最想要表達的。換言之,正是眼前的“靜”才觸生了詩人後面的感想。而且,“靜”字在每一節詩裡都有體現,可見詩人是在強調大自然的“靜”。
我們來看第三小節。向晚的曼妙風景會觸發詩人怎樣的情思和感想呢?
“哦,逝去的多少歡樂和憂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裡描畫!
哦!多少年來你豐潤的生命
永在寂靜的協奏裡勃發。”
這裡的“你”就是詩人對面的那個“人”,也就是他所看到的美麗的風景,概括地說那就是自然,就是造化。這幾句的意思就是詩人曾面對自然說出過自己的歡樂和憂傷。但自然面對詩人的傾訴,顯然是沒有回應的。所以詩人用了“枉然”一詞。任你如何訴說自己的心事,大自然都是寂靜無語的。詩人認識到了這一點,内心毫無抱怨,而是對大自然充滿了敬佩和贊美的。我們從“豐潤”“勃發”這些詞語可以看出來。而且這些詞語也對應了前兩節所寫的景物的特點。
接下來第四節拓展到遠古的哲人:
“也許遠古的哲人懷着熱望,
曾向你舒出詠贊的歎息,
如今卻隻見他生命的靜流
随着季節的起伏而飄逸。”
詩人猜測他們也曾對自然發出過贊歎(詠贊和歎息就類似于第三節裡詩人自己說的歡樂與憂戚)。盡管是哲人,但是大自然依舊寂靜無語,隻留下哲人生命的靜流,起伏而飄逸。
你看,大自然對誰都一樣,不管你是凡夫俗子,還是聖賢偉人,大自然都報以無聲無息。也不管你給大自然的是歡樂還是憂戚,大自然始終是寂靜的,坦然的。
此刻,大自然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物,在詩人眼裡,它俨然成了一個能包容萬物,無謂悲喜的豁達聖人。所以到了第五小節,詩人直抒胸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遊”,詩人對自然的認識,也是對生命的理解。他認為,我們的生命就應該像自然一樣,内心能容萬物,也能容萬物的各種情态。該紛飛就紛飛,該平靜就平靜。生命就應該像鳥的歌唱、雲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輕松自然。
所以,詩人最後說:
“哦,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
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裡。”
讀到這裡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在第三節裡出現過這樣的句子“哦,逝去的多少歡樂和憂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裡描畫!”如果你仔細讀不難發現:第三節的那句是将内心的情感講出來,第五節的那句是将内心的情感藏起來。這是詩人在認識上的改變,也是他在心靈上的成長啊。這不就是成熟的表現嗎?
詩人最後說“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我們撇開詩歌化的語言,單看這個句子本身。燃起又吹熄,這不就是花開花謝,月圓月缺嗎?這不就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嗎?所以,詩人覺得人應該像自然一樣,有風雨就迎接風雨,有鮮花就欣賞鮮花。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這裡的“靜”不是一般的告别喧嚣,遠離熱鬧,而是一種包容,一種平和,一種無喜無憂的從容,一種無我無物的豁達。這就是大自然的真谛,也是人生的真谛!我想,這應該就是詩人所想吧?
詩中還有一個反複出現的字——“遠”。這個字也是值得我們仔細品味的,如果把“遠”和“靜”結合起來去分析,欣賞,那麼,我們就觸及到了這首詩的精髓了。第一節的“遠水”;第二節的“深遠的晴空”;第三節的“永在”;第四節的“遠古的哲人”;第五節的“飛奔”“漫遊”。這些詞要麼直接說明遠,要麼間接指向遠。一二節說的是空間上的遠,三四節說的是時間上的遠,第五節的“遠”既可指時間上的也可指空間上的。這應該不是詩人表達的自然流露,而應該是詩人意識的主觀安排。而這樣的安排也絕非僅在照顧結構上的和諧和意境上的深遠遼闊,而應該是對主題的揭示。詩中的“遠”可以理解為心境的遠和目光的遠。這種“遠”放在空間上那叫寬廣,放在時間上那叫堅持。
詩人欣賞大自然的“靜”,也欣賞大自然的“遠”。隻有把目光放遠,把心境擴大,内心才會“靜”下來,反過來說,隻有内心甯靜平和,才能達到詩意的遠方。這種“靜”不是一時的“靜”,而是永遠的“靜”。詩人看到了自然外在的美,也看到了自然内在的靜,看到了自然運行的規律,也看到了生命應有的态度。這就是我對穆旦詩歌《我看》的拙解。歡迎各位大俠賜劍拍磚。
關于“靜”和“遠”,諸葛亮早在《誡子書》中就有過論述,但意味卻不盡相同了。下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