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辛棄疾與蘇轼?宋朝詞壇上,蘇公可“多情卻被無情惱”,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比較辛棄疾與蘇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宋朝詞壇上,蘇公可“多情卻被無情惱”,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稼軒可“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亦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蘇轼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
雖然他們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是生活環境卻截然不同。
蘇轼生在相對來說穩定的北宋。雖然官場失意,但是生活中還是有紅顔有知己。他的詩詞大多都是寄情于山水,以及對人生的感悟。
而辛棄疾生活在一個山河動蕩,國将不國的時代,辛棄疾的詞是大多飽含着對南宋的無奈以及對金國的憤恨。
人生節點,輾轉反側,跨越時空的對話,二人各寫《西江月》千年來難分高下。蘇轼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年的中秋,身處異鄉把盞賞月之時,北望遙遠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屢次遭受污蔑與排擠,頓時孤寂與愁緒湧上心頭。
對親人的思念,對國事的人憂心,是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在廊下走來走去,提筆寫出《西江月》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鬓上。秋涼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詞一開端,便慨歎世事如夢,一反蘇轼所做詞豁達、放浪形骸之常态。
此處卻以一種曆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經繁霜侵鬓,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歎,并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平之意。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
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
這首詩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擲地有聲的在曆史的長河中回蕩着!
多年後,另一位宋詞集大成者站在蕭瑟的寒風中也揮筆寫下了一首《西江月》,他就是辛棄疾。
《西江月 明月别枝驚鵲》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與蘇轼一樣此時的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在這裡辛棄疾一呆就是15年,這首詞便在這十五年某一晚的月下所作。
辛棄疾用巧妙的手法将夏日的月、枝頭的喜鵲、夜裡的風以及樹上的蟬鳴組合在一起。
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将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阕寫天上的星與地上的雨,與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
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内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可以說這是辛棄疾豪放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兩首《西江月》似是隔空對望,都暗藏了兩位詩人一反常态的“柔情”。千年以來難較高下。
人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辛棄疾與蘇轼。辛棄疾那句“壯志飲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辛棄疾的詩裡保藏了國恥家恨,常年征戰沙場的他自是有一般文人所能相比的氣概。
蘇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年少得志的,以文筆名震天下的他卻自從與官場結緣之後就屢屢不順的經曆。放浪山水之間,與佛印的交談之中更是包含人生哲理。
有人說,不讀蘇轼詞不知蘇轼的豪放中的憂愁,不讀辛棄疾的詞就不能評價蘇轼與辛棄疾誰高誰低。
這本《蘇轼詞傳》與《辛棄疾詞傳》不但收集了詩人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蘇轼詞傳》,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轼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轼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蘇轼是幸運的,即便是官場不順卻依然有愛他的父兄;有紅顔;有知己。
《辛棄疾詞傳》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辛棄疾是不幸的,不幸在出生之時就遇到了靖康之恥,飽受磨難,身居金國的拼盡全力回到南宋;
即便回到故國卻因為出身不得重用,一腔熱血也終難得志。
詩詞一直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磨滅的經典,它美在朗朗上口的韻律上;它是豐富的,它是曆史的濃縮以及文人的情感表達。
這套古詩詞一共六本,有千年才女《李清照詞傳》、有難以争鋒的《辛棄疾詞傳》與《蘇轼詞傳》、還有拉薩街頭最美的情郎《倉央嘉措詞傳》、有《李煜詞傳》以及《納蘭容若詞傳》。
六本書,六位偉大詞人的佳作全部蘊藏其中,隻需要45塊錢就能得到,如果您對這套書感興趣可以點擊下面的鍊接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