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感,請客吃飯的邏輯與條件反射 | 模糊談判力 第十八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691篇推文。
全文共2449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無論是結交新朋友,還是款待老朋友,我們最常見的做法就是,
請人吃飯。
無論是求人辦事,還是尋親訪友,有一個流程一定得走,那也是,
請人吃飯。
社交方式其實很多,但為什麼就“吃飯”這件事兒會如此普遍?
人們常說,要避免無效社交;
什麼是有效社交?
我理解應該這個詞指的是,帶有目的性的社交。
要麼是希望對方同意一件事,要麼是希望維持對方的關系;
總之,你希望你的社交方式具有“說服力”。
“一頓飯(或食物)”,真的那麼有說服力嗎?
19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格雷戈裡-拉茲倫,提出了一個心理學概念,
午餐技術(Luncheon Technique)
格雷戈裡教授,在一次心理學實驗中,給兩組實驗對象提供看相同的文章,并要求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兩組人所有的環境條件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讓第二組人在給出評價意見的同時,提供了午餐;
換句話說,第二組人是在“吃飯”的時候表達的意見;
實驗結果發現,正在“吃飯”的人,相對于沒有“吃飯”的人,對實驗中的文章或個人表達了更多的贊同和喜愛。
這個實驗似乎在印證,“吃飯”确實是有效的社交手段。
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人都是社交高手。
可是,“說服力”和“食物”怎麼會有關系呢?
2 條件反射我們依然在“模糊談判力”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實驗。
恰爾迪尼七字影響力的第二個字,叫做“愛”。
所謂“愛”,指的是“喜愛”,也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好感”。
簡單地說,
一個人在我們心中的“好感”度越高,他/她對我們的“說服力”就會越強。
最近的幾篇文章都在聊“好感”。
“好感”,是讓我們提高說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已經介紹了很多“好感”産生的緣由,好看的外表、拟态、恭維、臉熟、合作、關聯等;
今天要聊的是“條件反射”,本質上它也屬于“關聯效應”的一種。
說到“條件反射”,就離不開俄羅斯的心理學家,伊萬-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理論的構建者。
巴甫洛夫做了一個相當著名的實驗;
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東西之前會流口水的現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發出一些信号(比如搖鈴);
連續了幾次之後,他試了一次搖鈴但不喂食,發現狗雖然沒有東西可以吃,卻照樣流口水;
這說明,動物的行為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刺激,然後把訊号傳到神經和大腦,并作出反應。
“食物”和“鈴聲”,兩個看似毫無關聯或邏輯關系的事情,可以被動物“關聯”在一起;
我們人,一樣逃不開這個規律。
人在進化過程中,也會“訓練”出類似的反射;
比如,把對生存有利的刺激,看作是“正面積極”的刺激,例如“發現食物”,尤其是發現“美食”(通常是好吃、熱量高的東西)。
我們的大腦就會不自覺,把“食物”和“正面積極”關聯在一起;
不僅如此,長期的演化還會促使我們在處于“正面積極”的情緒中時,把同時發生的事情都當做一類,認同為“正面積極”;
比如,當“吃飯”(吃美食)的時候,所聽到或看到的文章或人,就會不自覺地産生更多的“好感”,從而更多地支持和同意。
說服力因此産生,它卻和任何邏輯或道理,毫無瓜葛。
3 正面關聯心理學家對這樣的條件反射做了大量的實驗,尤其是針對廣告行業;
其中一個實驗發現,
僅僅是把一個比利時牌子的啤酒,放在一些“正面積極”的畫面中,達到五次以上,就能讓看到的消費者産生“好感”,并作出更高的評價;
這些“正面積極”的畫面,隻是一些美麗的帆船航海圖、沖浪圖、好友擁抱微笑圖等。
還有一個實驗發現,
把某一個牌子的漱口水産品,嵌入到一個風景優美的大自然環境圖中,就能讓觀察者更喜歡這個産品,甚至三周後依然有這樣的感覺。
還有一個實驗的對象是飲料,讓兩組實驗對象暴露在不同的畫面下;
第一組的實驗對象看到的是微笑的臉,第二組的實驗對象看到的是生氣的臉;
然後同時給他們提供相同的飲料;
僅僅這樣的區别,就讓這兩組人對同一個飲料品牌,給出了不同的評價;
第一組人給出的評價比第二組人高三倍!
把任何東西和我們的“正面情緒”關聯在一起,似乎就能産生更多的說服力。
4 我來自......别奇怪,我們早就學會了主動去把一些無關的“正面情緒”,和我們關聯在一起;
在認識新朋友的時候,我們總避免不了介紹自己的家鄉;
我總會有些尴尬地說,
我的家鄉是吉林四平的楊木林......
畢竟是一個小地方,每次說完地名,并看着對方一臉茫然的樣子,我總會加一句,
那個唱“大中國”的高楓,也在那個地方,我還記得小時候能聽到他練聲呢......
後來經過我的證實,高楓根本不在我的家鄉。
我之所以有這個虛假記憶,完全是因為我父母有一次無意聽到我提及他,把他誤認為了一個同樣姓“高”的孩子......
盡管這個“假消息”當初聽到就讓人覺得不太真實,但實在太喜歡高楓的我,一直就堅持這是真的。
更重要的是,讓别人知道我和高楓是同鄉,怎麼想都是一件讓我開心的事情。
這件事回憶起來,總讓我汗顔。
但認真思考一下,我們似乎總能看到有人會做出類似我的行為。
我來自山東,孔子的家鄉......
為什麼要把孔子拽到自己的家鄉介紹裡?
就因為孔子真的是你的同鄉,所以就會有任何不同?
仔細想來,似乎也毫無道理。
當上海申花隊赢了一場比賽,作為一個上海人,我們經常會這樣說,
我們赢了!
但如果申花隊輸了,我們卻會說,
申花又輸了。
為什麼赢了就說“我們”,輸了就說“申花”?
因為我們就是喜歡關聯“正面”,而不喜歡被“負面”關聯。
這也是我們追逐“好感”的一個天然反應。
5 小結“條件反射”,“正面關聯”,到底對“談判思維”有什麼意義?
雖然說,“食物”不是唯一能讓我們産生正面情緒的條件,但它依然是最方便的一種;
我們不妨在商務交流的同時,多利用這樣的條件;
比如,在敲定協議的同時,給會議室裡的人買一杯香甜的咖啡,一塊美味的冰淇淋。
值得一提的,今天内容的背後,依然有着“模糊談判論”的影子;
分類、二元、語言、極端;
“愛”,就是“好感”的本質,也是二元差異的極化;
當我們嘗試畫出一個分類,我喜歡 Vs 我不喜歡 (我們 Vs 他們 We Vs Them),人們的大腦迅速二元化;
當“好感”還沒出現之前,這個分類對我們來說就是模糊的,沒有說服力;
一旦我們在談判中撕開這個分類,哪怕隻是一個“毫無道理”的關聯出現,随着“好感”程度越強,說服力就越極端;
說服力的流動,再次從模糊走向極端。
-
這裡是“談判思維”!
“模糊談判力 第十八篇” 待續
--- 桔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