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叫真正傳統文化

什麼叫真正傳統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3:57:55

什麼叫真正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1

傳統文化到底怎麼了?為何時至今日出現了很多問題,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

經濟改革持續深化,已經開始滲透到各個領域,人們不得不正視傳統文化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因為這個問題已無法回避,如今已過評論傳統文化是非對錯的階段,而是要探讨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成為改革的推動力而不是阻力。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傳統文化始于春秋戰國時代,其後一直延綿不斷,不但孕育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也深刻的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傳統文化在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兼容并蓄,不斷完善與發展,終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世界文化分支。

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于農業社會,百家争鳴恰恰發生在第三次農業革命(鐵器時代)爆發期,象征着農業社會開始走向成熟,直到理學終使傳統文化日臻完善,然而就在理學的巅峰時期(王陽明)西方則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奏響了工業時代的序曲。從這個過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屬于典型的農業文化,而現代文化則應該屬于工業文化,是工業文明的組成部分。

文化即可傳承,亦可發揚,但是中華民族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現代文化,這是為何?因為中國沒有自然發展進入到工業時代,而是以一種半殖民半專制的社會形态被動拖進工業時代,中國工業1.0時代從那時算起。此後的百年滄桑讓中國工業發展幾乎處于停滞狀态,甚至還有倒退,直到改革開放才使工業發展得以延續。這種特殊的發展曆程導緻中國所謂現代文化,天然不具有傳承性,而是一種二元文化形态,另一元則是西方在輸入先進的工業技術的同時,也輸入了現代文化元素。改革開放以後,中西文化一直都在尋求融合,但是融合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才有“特色”之說。傳統文化曆史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三教合一”,皆因“三教”均植根于農業社會,具有共同的屬性,然而在今天卻無法找到恰當的結合點,最終社會變革力度越大,文化沖突越明顯。

傳統文化要想與時代發展特征相結合,必須追根溯源,挖掘傳統文化的DNA,在傳承基礎上,移植時代基因,否則傳統文化将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而被時代抛棄,如今的文化危機正在印證這一點。

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由先進生産力所驅動,先進生産力必然取代落後生産力,文化是生産力的标識,中國經曆了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皆因擁有先進的農業生産力,而在工業時代落伍,也是因為工業生産力水平降低,以至于近幾個世紀以來均未能複興,甚至還面臨着西方文化取代傳統文化的尴尬局面。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高速發展,也是因為西方先進生産力的輸入。如今應該能夠看到,由于與市場發展規律相匹配,越來越多西方文化元素正在滲透進入中國社會生活(活動)中。

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

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已開始脫節,同時并未産生新的本土文化,此時最重要的是正視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如果不敢質疑傳統文化,也就無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塑造具有時代特色的現代文化也無從談起。

未來需要什麼文化?至少是要與工業時代、市場經濟特征相匹配的文化,傳統文化雖然有百家争鳴之說,但就知識體系而言,隻有儒、法、道、墨四家相對完整,能夠稱得上思想流派。春秋戰國以後,中華民族進入了帝國時代,傳統文化也深深烙上了專制的印記,而這恰恰是工業文明所排斥的地方,由于帝國時代時間長久,對國人人性特征影響至深。因此文化再造在追根溯源的同時,需要用現代人思維重新解讀春秋戰國時期的理念,這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文化,而是要認清文化與時代的差距,注入新的基因。

農業社會的變革精神是通過休養生息,達到生生不息,每逢改朝換代、社會動蕩之後,往往能自然恢複。與農業社會相匹配的傳統文化通常強調群體主義精神,而反對個人主義精神,因此中華民族的個體普遍缺乏獨立人格,同時也沒有塑造出創新、勇氣等人格特征,也導緻今天傳統文化陷入死氣沉沉的困境。

進入現代社會不僅不能休養生息,還必須隻争朝夕,變革精神是不進則退,激流勇進,帝國時代的閉關鎖國最終被船堅炮利所打破,即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當人類步入新紀元之後,如果依然以農業時代思維處理工業時代的問題,必然導緻社會發展的停滞,甚至是倒退。

工業時代以後,人類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個體的獨立性越來越明顯,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之間沖突日益加劇,這是導緻傳統文化開始與時代脫節的主要原因,同時也為西方文化滲透創造了機會,未來這種現象将會更加明顯,再造傳統文化應該順應時代潮流。

中國改革艱難一躍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并存的二元形态在中國經濟中體現最為明顯,一方面不斷“拿來”西方現代經濟學理念,一方面卻習慣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評價标準,導緻這些先進理念很難落地生根,最終不得不放棄,重新再豎起傳統文化的大旗,然而在現實面前卻又顯得如此蒼白無力。究其原因還是農業時代的思維方式主導着人們大腦,始終未能接受工業思維的洗禮,中國工業化進程未能自主實現,缺了這重要一課。

雖然中國企業從資本屬性上劃分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但問題表現卻驚人的相似。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政企、政資未能分離,國企出資人缺位,導緻國企經營者主觀能動性不高,短期行為明顯,這顯然是一種“佃農”思維。民營企業正好相反,經營者多數都是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合一,所以才出現了傳承危機,這顯然是一種“地主”思維,兩種不同資本屬性的企業,卻反映出相同問題。雖然改革開放了三十多年,但是人的思維依然沒有轉變過來,現代企業制度始終沒有在中國紮下根基,可見傳統文化已經深深的禁锢着人們思想,影響人們的行為。如今,但凡突破思維禁锢的企業,都已不再是傳統企業。

進入互聯網時代,市場開始頻繁變化,傳統企業普遍面臨轉型危機,但是觀念的轉變尤為重要,轉變觀念其實是向兩千多年傳統文化挑戰,難度可想而知。企業本質是價值創造組織,沒有确定所有權的屬性,市場持續發展必然導緻投資者多元化、股權結構分散化,企業終将獲得獨立人格,但是如何能夠逾越這道鴻溝,卻是對經營管理者的重大考驗,這也将決定着轉型企業的命運,處于這個十字路口的中國企業必須做一次生死抉擇。

任何文化落地生根,隻有依靠法律、政策、制度實現,中國目前根本不缺乏文化思想,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缺乏的恰恰是如何建立與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法制體系,既不能超前,亦不能滞後,否則都會影響經濟改革進程。沒有法律制度保障,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無法傳承,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會繼續,這種狀态将始終伴随着法制建設同步進行。社會形态是個完整的系統,組成部分密切相連,相互作用,如果說經濟改革尚未達到預期目标的話,根源已并非僅僅停留在經濟領域,改革應該從系統化角度思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