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娘,是麗水一道特色菜肴。取名通俗,寓意簡單,可理解為“豆腐之母”,在大豆做成豆腐之前,以石磨成漿後直接進鍋煎煮而成,嫩而不滑,糊而不膩,鮮香撲鼻。此外,豆腐娘還可以作為一道輔菜,加在粉皮中,是麗水極富特色的一道早餐。豆腐娘方言中也叫:豆腐兒,豆腐泥。
制作豆腐娘的原材料——毛豆
制作豆腐娘的原材料——毛豆
豆腐娘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将浸泡好的黃豆碾碎,然後連漿帶渣一起炖煮,随後加入油鹽調味,在起鍋時撒上幾段香菜、小蔥作為點綴,最後以火鍋的形式呈現到客人面前。食用時,你一勺我一勺,熱氣騰騰,其樂融融。當地人認為黃豆的這種加工方法是豆腐制作的初級方式,故取名“豆腐娘”,意為“豆腐之娘”。其實最早制作豆腐娘時實是無奈之舉,取這個名字也多是因為畲民樂觀、豁達的民族性格。
摘毛豆
畲族是一個自稱 “山哈”(意為居住在山裡的客人)、曆經千年遷徙的古老山地農耕民族,至遲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今日之民族分布格局。作為遷入地的 “遲到者”與 “外來者”,早期的畲民開荒拓土,筚路藍縷。黃豆便是畲民祖先最早種植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它不僅為日常生活提供了大部分的蛋白質,也是親朋好友間相互饋贈的重要禮品,更是待客時一道拿得出手的主菜。直到今天,黃豆依然是畲族同胞鐘愛種植的農作物。
洗毛豆
用石磨磨豆子
豆腐娘的來曆,一定程度上也透射出畲族人民早期辛酸的生存史。據說當年畲民的祖先看到漢族人過年磨豆子,打豆腐,也十分渴望能用手頭僅有的幾斤黃豆打一桌豆腐,過個熱鬧年。但是殘酷的現實表示,這根本不可能。在“番薯絲吃到老”的年代,畲族家庭到年終歲尾還能拿出幾斤黃豆已屬不易,于是才有了豆腐娘這個變通的做法。用少量的黃豆做出美味的菜肴,這不僅體現了畲族祖先的生活智慧,更是今天人們感受物質匮乏年代畲民艱苦生活的“活證據”。
用石磨磨豆子
用石磨磨豆子
豆腐娘以其簡單、美味的特點,一直是畲族人民餐桌上的寵兒,也是畲民居家待客的首選。隻要願意,今天的畲族同胞可以天天吃豆腐娘,而不用等逢年過節才能打牙祭。電機帶動的磨盤也早已取代了古老的石磨,磨制一頓豆腐娘所需的黃豆隻要幾分鐘就能完成。農業生産技術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使人們不必再為一年的黃豆支配精打細算,在生活物資上人們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
用石磨磨豆子
用石磨磨豆子
用石磨磨豆子
用石磨磨豆子
和眼下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畲鄉的“空心化”也比較嚴重,年輕人都不願待在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裡,他們大多走出大山去追求現代都市生活,大部分時間隻有一些老人還在繼續堅持着傳統的生活方式。餐桌上的風爐可能換了一茬又一茬,可是風爐上面煮的食物卻一直都有豆腐娘的堅守。我在半嶺村的田野報導人鐘大叔斷言,二十年後半嶺基本上就沒人住了,當他們這一輩故去,大山深處的半嶺将難見炊煙,我要再吃豆腐娘就得重新找個地方了。
磨完的豆腐娘
豆腐娘放入鍋中烹煮
豆腐娘放入鍋中烹煮
風爐豆腐娘
豆腐娘及小菜
豆腐娘
相傳我們家鄉有一位叫葉光秧的老中醫,就用豆腐娘治好了一位病人。
有一天,一位全身浮腫的病人來到老中醫家求治,老中醫仔細看了病人後,讓病人留在了家中醫治,但奇怪的是老中醫卻并沒有開藥給這位病人吃,而是叫自己的妻子磨了一些豆腐娘,加上蛏子幹燒好讓這位病人喝,一連三天,頓頓都喝豆腐娘,三天過後,這位病人的病居然全好了!于是豆腐娘能治浮腫病的消息迅速傳開。後來老中醫告訴鄉親們說,病人的浮腫病是因嚴重缺乏營養引起的,豆腐娘加蛏幹具有豐富的營養,所以治好了此病。從此,我們家鄉但凡來了尊貴的客人,就要磨上一些豆腐娘招待,而鄉親走親戚,招待的規格高不高,就看磨沒磨豆腐娘。
豆腐娘
豆腐娘
豆腐娘
當然,那是從前鄉親們窮困時期的事了,而今家鄉的生活條件已相當好,吃上一頓豆腐娘那是很容易了。隻是用豆腐娘招待貴客的習俗,卻流傳了下來,鄉下如是,城裡也漸漸風行。
不過,制作豆腐娘也有許多講究,一是選豆有講究。要做好的豆腐娘,一定要選新鮮飽滿的為好,而剛從地裡采回的鮮黃豆則更好,磨出來的豆腐娘清香四溢。二是磨的粗細有講究。磨粗了口感不好,磨得太細了缺乏豆腐娘應有的風味,現在雖然有了電磨,但電磨磨出來的豆腐娘絕沒有石磨磨出來的好吃。三是煮的過程中火候掌握是關鍵,煮過了缺乏香味,沒煮透則帶着一股青氣不上口。在烹調方面,現在的豆腐娘和以前的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有加香菇的,有加墨魚、鱿魚的,有加蛏幹的,也有加蝦仁蝦米的,風味自然比從前的更加有特色。
豆腐娘
豆腐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