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方式蘆筍以解地栽培為主,春播、秋播均可。長江流城多春播育苗移栽,約4月上中旬播種,夏秋季定植于大田:若地膜覆蓋、大棚育苗可提早到3月上旬播種,5月底6月初定植。華北地區一般谷雨至立夏播種,陽畦育苗則提前到2月中下旬播種。東北較寒冷地方,通常将播種期安排在上一年的夏季,7月下旬播種,11月下旬定植。
前茬為桑園、果園、番茄、甘薯的地塊不宜種植蘆筍。由于蘆筍行距寬,成線狀栽植,為充分利用耕地,可在定植當年于行間栽培速生或矮生作物,如生菜、小白菜、地芸豆等。但不能間種大蔥、大蒜、馬鈴薯及與蘆筍有相同病害的作物,以免影響蘆筍生長。
2.育苗用營養缽育苗,直徑8~10厘米,高度8~10厘米。用潔淨園土5份、腐熟堆廄肥4份、草木灰1份、過磷酸鈣2%~3%,充分混合均勻。
選用1年内的新籽播種。将新種子浸濕後,置于0~5℃低溫下處理60天,或将種子與濕潤黃沙層積于露地過冬,以利于完成休眠期。用多菌靈50克對水12.5千克浸種5千克,24小時後撈起,沖洗幹淨,再用清水或25~30℃溫水浸種兩天,每天換水1~2次,待種子吸足水分後瀝幹晾幹,在尚未破殼出芽之時播種。
每缽播種2粒,粒距3厘米,覆土1~2厘米厚。營養缽苗易失水,應經常澆水,一般3~5天一水。苗期追肥隻需2次,第一次于第一支幼莖展葉後,結合澆水每畝施尿素7~10千克,20天左右後再施一次,量同第一次。
第二支幼莖将發生時進行間苗,每缽擇優選留1株苗。間苗應撬松培養土,連根拔除,否則殘留的根株仍會抽生莖葉。當苗高25厘米以上,莖數3~5支時,進行定植。
3. 定植前深翻整平土地,白筍按1.8米的行距,綠筍按1.3~1.4米的行距,根據地形,以南北行向或東西行向劃好直線,然後沿直線挖寬0.45米,深0.4~0.5米的定植溝。挖溝時要将25厘米以上的熟土和25厘米以下的生土分開放。
回填時先放熟土在底部,以利于蘆筍根系的發育。每畝按3000~5000千克土雜肥和氮、磷、鉀複合肥50千克與土混均勻施人定植溝内。定植溝不要填平,可低于原地面5~7厘米,待定植後再将溝逐漸填平。
将定植溝灌水沉實,避免定植後因澆水或降雨導緻土壤下沉,使幼苗倒伏。兩溝間的壟面做成中間高、兩邊低的小拱形。定植時把地下莖放在溝中心,舒展其根系,按鱗芽發展趨向,順溝朝同一方向栽成直線,然後埋土5~8厘米稍鎮壓,成活後結合追肥中耕,再覆土1~2次,使地下莖埋在土下13~18厘米處。
白蘆筍定植行距1.8米,株距0.25~0.3米,每畝定植1300~1500株。綠蘆筍定植行距1.3~1.4米,株距0.25~0.3米,每畝定植1600~2000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