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正确理解古典詩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鬧出笑話。傳播古典詩詞之美,需要你我的參與!
近幾年,随着《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國民中也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潮。重新認識中國古典詩歌之美更是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而“古風”也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的流行時尚。什麼“古風音樂,古風小說,古風服飾”也在網絡上大火了起來。
不過,由于中國古典詩歌經曆了上千年的發展,很多經典詩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被後人有意或無意地誤用,意思早已發生了變化,有些甚至變得面目全非。例如最近網上流行的一個古風句子“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就是來自宋代愛國詩人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鐵馬冰河入夢來”一句。隻是,它已經與原句的意思大相徑庭了。
所以,正确理解古典詩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鬧出笑話。傳播古典詩詞之美,需要你我的參與。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曆史上那些飽受争議的古詩名句,為一些被誤解的古詩名句正正名。
一“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床”!
李白的《靜夜思》,不僅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就連很多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都會背誦。可是對于其中的“床前明月光”一句,很多人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對于其中的‘床’,多數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床”就是“床”!
其實,詩句中的“床”并非現代意義上專門用來休息和躺卧的家具。在唐代,用于睡覺休息的“床”多叫“胡床”,而且這種“胡床”有大有小,不僅可以用來躺,多數還用來坐,而且唐代的“床”還可以專門用來招待貴賓。例如:王維《登樓歌》中有“舍人下兮青宮,據胡床兮書空。”杜甫《樹間》中有“幾回沾葉露,乘月坐胡床。”
其次,此句中的“床”目前有三種說法:1,窗的諧音,指的是“窗戶”。這個意思放在詩句裡還是很有意境的。詩人因思念家鄉,深夜還不能入睡,于是倚窗望月;2,作“井欄”解。這個意思在《辭海》裡有明确注釋,床:“井上圍欄”。在古代,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站在明月下的井欄邊,舉頭遙望,思念故鄉,似乎也講得通。
3,小馬紮,這種說法來自于馬未都,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同。但是,筆者認為,如此潇灑的“詩仙”坐這樣一個小馬紮上,似乎顯得有些滑稽。身為“谪仙人”就應該有個“仙人”的樣子。端着一杯酒,站在月光下,舉杯邀明月,這個“pose”遠比坐在小馬紮上好看!您說是不是?
二“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美則美矣,但跟愛情無關!
這句古詩是網友喜愛度超高的一句古詩,我在我的粉絲評論區中也經常會看到。在初次看到這句古詩的時候,我和很多網友一樣,都是想當然地把它理解成了“年老後思念愛人,深情不改”的意思。直到有一日被一個粉絲批評之後,我下去專門查了一下,才知道我原來的理解一直都是錯誤的。
它來自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作《偶作寄朗之》,正确的理解應該是:我們雖然都已經年老,記憶也減退了,但曾經你我之間那些美好的相處場景仍曆曆在目,我從未忘卻。白居易這首詩無關愛情,是回憶自己與好友皇甫朗之相處的美好點滴的。
那麼,皇甫朗之是誰?他是白居易的“酒友”,叫皇甫曙,字朗之,時任河南少尹。白居易和皇甫朗之的關系在《醉吟先生傳》中有記載:“與嵩山僧如滿為空門友,平泉客韋楚為山水友,彭城劉夢得為詩友,安定皇甫朗之為酒友。”
而且,據史料記載,這個皇甫朗之還是白居易的親家翁。有詩為證:《皇甫郎中親家翁赴任绛州宴送出城贈别》”慕賢入室交先定,結援通家好複成。新婦不嫌貧活計,嬌孫同慰老心情。洛橋歌酒今朝散,绛路風煙幾日行?欲識離群相戀意,為君扶病出都城”。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這句“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與“愛情”一點兒邊都沾不上,不過是兩個老哥們兒之間互訴衷腸,叙叙舊,扯扯淡罷了。至于後世人把它相當然地理解成“愛情”,隻能說人老多情吧!
三、“貧賤夫妻百事哀”說的是夫妻共經患難的美好!
如果要給被濫用的古詩排個名次的話,這句”貧賤夫妻百事哀”恐怕是被現代人誤解最深的一句古詩了吧。為什麼?因為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它簡直一語中的,直戳人心,道出了很多貧困家庭夫妻的“難言之痛”。
生活苟且,說多了都是淚。可是這一句詩作卻言簡意赅地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現實生活中,經濟條件差,生活艱難,确實會事事不稱心!夫妻為此打架離婚的也比比皆是!畢竟在現代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了很多東西。可是,咱們意淫歸意淫,人家原創者可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得尊重原創。
這首詩作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元稹《遣悲懷三首》的其一:“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财。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至于元稹和妻子韋叢的經曆,我在這裡就不贅訴了,反正和世間許多貧賤夫妻一樣,就是一部人間悲喜劇。
誠然,無論什麼年代,生活貧困,經濟條件不好,夫妻在生活中自然會有諸多不順。可是,這不能成為咱們歪曲原創的理由,對不對?通過詩中所說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是在向去世的妻子傾訴衷腸,而不是在講什麼大道理,更不是在感歎生活多麼不易。因為此時的元稹已經有了不錯的官職和俸祿。在這裡,元稹不過是在回想自己與妻子曾經貧賤相守共經患難的日子。而今妻子已逝,回首過往種種,百事皆哀罷了!元稹并不總是那麼“渣”!
四、“朱門酒肉臭”不僅不“臭”,還散發着陣陣香味!
作為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的很多詩作都充滿了強烈的批判精神,充滿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深切同情。就像他的這首《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一樣,詩人筆力不凡,僅僅用了十個字就把當時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概括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十個字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不過,對于這句話,很多人認為詩句中的“臭”是為“腐爛發臭”的意思,可以恰好跟後句中的“路有凍死骨”形成鮮明對照。其實,這樣理解是錯誤的。這裡的“臭”不僅不是“發臭難聞”的意思,反而是“散發出香味”的意思。這兩句的正确含義應該是:天寒地凍,那些達官貴族的家中,傳來陣陣誘人的酒肉香氣,而路邊卻躺着很多凍死餓死的窮苦百姓。
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冬天。當時詩人由長安赴奉先探親,一路上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忍饑挨餓,缺衣少食,許多人凍死在街頭。而另一邊呢?富貴人家笙歌燕舞,酒肉飄香。這樣的場景深深震撼了憂國憂民的詩人,于是悲憤之餘,詩人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一邊是酒肉飄香,一邊是餓殍遍地,多麼鮮明而殘酷的對照啊!
五、“天子呼來不上船”不是不上船,而是不給酒喝!“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在唐代,要論牛逼指數的話,他如果排第二,估計沒人敢排第一。能讓皇帝降攆相迎親自為他調羹,能讓當朝寵妃親手為他磨墨。這樣的榮耀,當時的文人,哪個能及?雖然李白一輩子沒有當上什麼大官,仕途坎坷,然而僅憑這次經曆,他就可以吹幾輩子的牛了!何況,李白本就牛逼,也根本不需要吹牛。
作為一個詩壇大伽,李白在當時就收獲了一衆粉絲。大詩人杜甫就是他的一個小迷弟。為了表達對偶像的仰慕之情,杜甫創作了很多詩歌來贊美李白。在這首著名的《飲中八仙歌》中,杜甫就把李白誇上了天。其中描寫李白醉态的詩作“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也成了流傳千年的經典。
可是,很多讀者在敬仰李白之餘,又開始想當然地理解這句詩了。這句話被很多人意淫成了“唐玄宗叫李白登龍舟,李白很牛掰的說,不,我要成仙了。”事實上,李白牛掰是真的,但“不上船”是假的。真實的情況是,這裡的“船”是不是龍舟,而是一種酒器。這個意思在《辭海》裡有記載。
關于“船”為酒具的意思,在很多詩人的作品裡都有記載,例如白居易 《早春西湖閑遊》詩中就有:“畫舫牽徐轉,銀船酌慢巡”,北宋長安人王谠 的《唐語林·豪爽》中也有:“上乃連飲三銀船,盡一巨饀,乘馬而去”,明代著名詩人楊慎的 《正月六日溫泉晚歸》詩亦有:“月似銀船勸酒,星如玉彈圍棋”等等。其中的“銀船”都是指銀制的酒具。
如此,這一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就是這樣解釋的:天子召李白進宮,沒有給李白備好美酒,(或者備的酒,李白不愛喝。因為李白愛酒,肯定喝過很多好酒)于是李白就半開玩笑地說:“陛下,您難道沒有聽說嗎,臣是酒仙啊,怎麼不給我備好美酒呢?”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李白與唐玄宗關系非常不錯。唐玄宗不僅親自為他調羹,還贈給他一件紫袍。他一直引以為榮,把這件紫袍珍藏了一輩子。而唐玄宗了,當時也很仰慕李白的才華,是李白的一個迷弟。即使身為帝王,在自己仰慕的偶像面前,表現殷勤一些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這種解釋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景。
六、到底是“落霞與孤鹜齊飛”還是“飛蛾與野鴨齊飛”?
這句話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王勃,初唐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首。他年少成名,不到20歲就憑借這首骈文蜚聲文壇,揚名天下。這首骈文氣勢恢宏,濃墨重彩,一氣呵成,堪稱驚風雨泣鬼神之作。這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被後人稱為天才之句,當垂不朽!
那麼,這句話中的“落霞”是什麼意思呢?曆來說法不一:1,很多人認為是“雲霞”之意。2,對于這種說法,也有人給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詩句中的“落霞”是一種飛蛾,“孤鹜”是一種野鴨。這種說法來源于南宋筆記文作家吳曾的《能改齋漫錄 辨霞鹜》。
他在著作中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堕于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他認為王勃文中的“霞”不是雲霞,而是指一種飛蛾;另外,“落霞”的“落”也不是“飄落”之意,而是與“孤”相對,是“散落、零散”之義。
3,在日本的《滕王閣序》古藏本中,“孤鹜”被寫成了“孤霧”。由此,一些專家認為這裡的“孤鹜”應該是一種自然景觀,而非“動物”。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突然冒出來一個表示動物的的詞語,似乎很顯突兀,也不那麼對仗。
關于王勃的《滕王閣序》,曆代版本都是寫成“孤鹜”。唯獨這版日本古藏本中寫作“孤霧”。但是,“霧”和“鹜”讀音相近,真假難辨。這本日藏古本寫于唐景龍元年七月,即公元707年。那麼王勃的《滕王閣序》又是寫于什麼時候呢?
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這首名作是王勃在上元二年(即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那麼,這本日藏古本據王勃的《滕王閣詩序》面世時間不足32年,應該是最接近王勃原著的版本了。所以,比較可信。
對此,親愛的讀者,你是怎麼認為的呢?到底是“孤鹜”還是“孤霧”?到底是“野鴨”還是“落霞”?我個人更傾向“雲霞”和“孤霧”一說。試想,這麼美麗的景色中,突然冒出幾隻跳躍着捕飛蛾的野鴨,不是太大煞風景了嗎?
總而言之,古典詩歌經曆了上千年的流傳,因為種種原因,諸如版本的不同,漢字自身的發展,人們審美水平的變化,時代政治的改變,還有天災人禍等等原因,肯定會發生或多或少的改變,這是難以避免的。
再者,詩者,吟詠情性也。詩歌作為古人抒情達意的一種主要文學樣式,主觀性很強,要想正确理解這些古詩,需要聯系很多因素。比如作者的生平經曆,個人思想,性格,學識水平,家庭出身背景,甚至創作詩作時的客觀環境等等。而且,後人在理解時,因為自身的學識修養等諸多問題,也會有意無意地歪解古詩。
所以,正确理解古典詩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謙虛謹慎,多思考多求證。傳播古典詩歌之美,需要你我的參與!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