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學設計一等獎省級?劉春文《孔乙己》教學設計評析,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孔乙己教學設計一等獎省級?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劉春文《孔乙己》教學設計評析
大理大學文學院 汲安慶
一、設計意圖:
《孔乙己》為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這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他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小說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當時炎涼的世态,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小說運用正、側面描寫、白描手法,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點,成功塑造了一個落魄無助的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
新課标強調:“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内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如何重讀經典?如何滲透小說的語言知識?如何探索适宜的“語文知識”學習途徑?這是本節課切入的基本視角——拟主要圍繞“看”字展開,利用“看/被看”的關系,揭示矛盾的根源,同時完成對小說主題的探讨。
總評——
劉老師的這篇教學設計,顯然受惠于錢理群先生對魯迅小說結構的分析——魯迅小說表現的深切,體現在《呐喊》《彷徨》裡,就“演化為‘看/被看’與‘離去-歸來-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③]。以之為“課眼”,分析人物形象、情節、環境,以及基于其上的人物形象現實意義探究、小說類性特征認知,還有作業中對小說情節的重新假定,莫不是受“看/被看”結構模式啟悟所作的個性化開掘。将抽象的文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生産力,并借勢發展自我的思考,當然是一種創造。就像韓少功的小說《馬橋詞典》得力于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哈紮爾辭典》啟示一樣,借鑒的是詞條形式,創造的卻是對中國知青生活的獨特表現。劉老師的跨領域打通、化用和發展,使教學設計脫胎換骨,新意郁勃,亦然。
在借鑒中生成自家的教學智慧,也表現在獨特的闆書設計上。那放大的眼球,既可視作麻木庸衆的窺視之眼,亦可視作孔乙己孤獨而絕望掙紮的象征。将隐藏在文本背後的何大人、丁舉人的冷觀視為兩把利刃,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淩遲”一詞。其實,每個人嘲笑的目光都是一把刀,在無情地宰割孔乙己的尊嚴、自信、鋒芒,乃至善良。這與文本的深層結構高度一緻——小說中,孔乙己的肖像描寫,隻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帶有輕傷的孔乙己,一次是被丁舉人打殘後的孔乙己。可是,如果将年輕時代,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孔乙己形象,與在貧窮、傷殘、饑餓中凄慘離世的孔乙己形象在召喚結構中還原出來,一個鮮活的生命力是如何遭遇淩遲而逐漸走向萎縮與衰亡的,不就一目了然嗎?劉老師在傳統的觀念“吃人”中,發現了目光“殺人”,頗有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創造之妙,隻改動了唐代江為詩句中“竹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的一個字,便滿篇生色,境界自出。事實上,在播放孔乙己“排”“摸”不同鏡頭的時候,劉老師也觸碰到了“淩遲”這一涼薄而殘酷的現實,隻是未能定格,做足文章罷了。
劉老師教學設計中的創造,還表現在對小說“悲劇”基調的把握上。在傳統的“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認知之外,她看到了孔乙己的善良,固守讀書的人的身份,有自己的理想、幻想等特點,并認為孔乙己穿着長衫站着喝酒,是“暗示悲劇”;人們無聊的逗笑和取樂,是以樂境寫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确是忠于自我的細膩而獨到的體驗。
為什麼這麼說呢?抓住孔乙己的酸腐、邋遢、狡辯、之乎者也等,以為這是魯迅的諷刺,将之上出喜劇色彩的現象太多了。這實在是荒謬至極!亞裡斯多德早就說過,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模仿”,壞不是指一切惡,而是指醜,其中一種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種錯誤或醜陋,不緻引起痛苦或傷害”[④],可是我們讀《孔乙己》會沒有痛苦嗎?伯格森也認為,喜劇中的笑“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警告,使可笑的人覺得自己笨拙,加以改正”[⑤],可是孔乙己受到嘲笑改正了嗎?讀《孔乙己》,如果真發笑,也是一種“帶淚的笑”。這即使不從生命力被淩遲的潛在結構中看出,也可從結尾處作者對孔乙己凄涼景象的工筆細繪中見出,這是體現了悲劇精神的——引起憐憫和恐懼,更何況魯迅明确說過是将孔乙己作為一個“苦人”形象來塑造的。劉老師從“看”字切入,揭示庸衆與孔乙己的感情錯位,還原人物殘忍的内心深層,以及孔乙己的物性處境與命運,是契合文本的悲劇性内核的。
當然,教學設計在某些認知和細節處理上的确有火候未到之感。不過,這難掩充盈其間的創造氣象:紮實而靈動,大氣而飽滿。如何在借鑒中創造,劉老師的這篇教學設計對我們頗饒啟發。
【注:本文發表于湖北大學《中學語文》2017年第1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