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驗”是中國先秦哲學理論中的術語,是韓非提出的用以檢驗認識正确性的一種方法。“參”是比較,“驗”是驗證。“參驗”是通過考察比較,對認識進行驗證。
在韓非以前,“參驗”一詞已經出現。《莊子·天下》篇提出“以參為驗”,《楚辭·惜往昔》篇說 “弗參驗以考實, 遠遷臣而弗思”,認為參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實,去僞而存真。
韓非主張“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他認為判斷一種意見、言論是否正确,應通過“參驗”的方法去考察。
“參驗”即“參伍之驗”,就是把各種情況進行排列、分類,加以比較、研究,進行分析、驗證。他說:“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顯學》)。他要求在“參驗”的過程中采取客觀态度,要“虛心”,要“言會衆端”,以綜合天、地、人、物等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比較、考核,而不可偏聽偏信。為了判明是非真假,最可靠的方法還是要通過實際的檢驗。韓非比喻說,判斷刀劍是否鋒利,就要用刀劍去宰殺動物;挑選馬匹,就要将馬駕上車跑一次。
韓非的“參驗”之說重視認識和事實的一緻性,但還沒有明确提出以社會實踐去檢驗人們的認識。他的“參驗”說,對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了解更多内容請關注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