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第二次訪問諸葛亮時,進入諸葛亮的草堂,擡頭看見中門上有一副對聯:“淡泊明志,甯靜緻遠。”他被吸引住了。
毛宗崗在這副對聯下批了一句話:“觀此二語,想見其為人。”說得對。諸葛亮雖然沒出來,對聯卻道出他處世的态度,儉樸的生活,以及不凡的抱負。
毛宗崗(1632~1709以後),字序始,号孑庵,生于明崇祯五年,是個貧寒卑微的讀書人,中國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版《三國演義》在情節上變動很大,不僅有增删,還整頓回目,調整文辭,改動詩文。
在弘治本《三國演義》裡,沒有這副對聯,這是毛宗崗增補進去的,補得好。好就好在給草堂添上了風雅的色彩,言簡意赅地介紹了草堂主人的“為人”,起到了未見其面先知其人的作用。
毛宗崗為什麼要加上這一副對聯呢?當然是出于更真實地刻畫諸葛亮的形象。看來,他不但熟讀了諸葛亮的作品,對他的為人也了如指掌。
諸葛亮曾寫過一篇《誡子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誡兒子,要注意思想和學問修養,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這篇文章中有這麼幾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甯靜”就是專心緻志,不受幹擾。“淡泊”就是不務虛榮,安貧樂道,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始終如一。有了志向,還須學習,學習能增長才幹,“非學無以廣才”,要學習好,須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動力,這就是“志”,“非志無以成學”。對聯便是從這段話中提煉出來的。
這對聯實際上是諸葛亮的座右銘,也是對他一生的寫照。毛宗崗在第三十七回書裡批道:“淡泊甯靜之語是孔明一生本領。”諸葛亮出山之後,受到劉備的重用,當了西蜀的丞相,位極人臣。可是,他始終保持着昔日草堂的淡泊生活,矢志不移地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他除公家供給的俸祿之外,别無他求。經常是家無“餘财”,“妾無副服”,妻子連多餘的一套衣服都沒有。用功的時候,全神貫注,廢寝忘食,“食不知味”。臨終時,提出對他的喪事從簡,不要厚葬。
從這方面看,諸葛亮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完人,甚至對後代一直産生着巨大的影響。我們今天的人,在物欲橫流面前,能做到“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真是難乎其難了。
作者:李子偉(著名民俗學者,天水蘇蕙文化研究會會長)
來源:原創作品,推薦發布!
編選:@讀書與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