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始皇統一的作用

秦始皇統一的作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2 19:15:16

秦始皇的三大統一,是指統一貨币,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也有加上統一車軌,合稱四大統一的說法)。

秦始皇統一的作用(秦始皇三大統一)1

一、統一貨币

統一貨币的時間,一般認為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210年)也就是秦始皇臨死的那一年。秦統一中國以前,各的貨币十分複雜,由于各國的政府、法令都是獨立的,又由官、民都有鑄造貨币的權力,所以貨币的發行和流通情況相複雜,種類繁多,形狀各異、其輕重大小都不一緻。特别是計量單位的差異,使貨币的換算、流通,以及賦稅的征收,商的交換,都受到很大的妨礙。當時使用的貨币主要有齊、燕國使用的銅鑄刀形貨币、稱“刀貨”;魏、韓、趙等國,則以全鑄鏟形貨币為主,稱“镈币” (或“布币” );楚國用的是兩端凹入呈長方形的金鑄貨币,因其正面用銅印钤成小方格,格内多印有“郢愛”币文,所以稱“郢愛”,以及被稱為“鼻蟻錢”的形如海貝的銅鑄貨币;再就是秦、魏、趙等黃河兩岸地區化用的銅鑄圓“錢”,但這些圓“錢”的大小、輕重、形狀也仍然是不盡相同的。尤其是有的國家在不同地區也使用不同的貨币。最典型的像趙國,刀貨、币和圓錢都可以同時流通。所以,當時完全是一種換算複雜、貨币混亂的狀态。秦統一全國以後必須改變這種現象。于是始皇下令廢除原來在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币,在全國範圍内,一律隻準通行秦國的貨币。這一行動《史記》上稱為“始皇三十七年,複行錢",而《史記》同樣還有“惠王二年初行錢”的記載。但是,從“初行錢”到“複行錢”卻絕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一種貨币制度的改革。這種改革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重新改鑄新版的圓錢,使貨币有一個統一、規範的标準版,新版錢就是秦“半兩錢”。半兩錢外呈圓形内開方孔(或有天圓地方之說),直徑1.2寸,銅鑄,重半兩(合12株),錢面分左右鑄有錢文“半兩”二字。2,規定統一的換算制律,分貨币為三等,以黃金為上币,髓為單位,每隘重24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币,一萬銅錢折合一隘黃金。據考中币為布,并規定: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币流通,可見秦的基本貨币的貨币換算基準,都是以半兩錢為法定标準的。3.規定貨币鑄造權為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币,由國家将過去重量不一的舊銅錢全部重新改鑄成半兩錢。地方政府鑄币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标準版設計鑄造,并印上鑄造地方的名稱。4,在法律上定明私鑄貨币者有罪,并對其嚴加制裁。秦始皇鑄半兩錢的改革行為,實現了中國的第一次貨币統一,也為經濟發展開辟了道路,在經濟史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開創。

秦始皇統一的作用(秦始皇三大統一)2

二、統一度量衡

中國度量衡的首次統一,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統一全國的當年。是年始皇下诏,诏曰“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兩位丞相的名字),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秦始皇的這一诏令被刻在所有的官府制作的标準度量器上。從此天下度量衡器,實現了标準上的統一。在此以前,中國度量衡的情況也和貨币一樣,呈原始狀态,有着各種不同的計數單位和各種不同的計算進制。以量制為例,一是單位名稱不一樣,秦國以升、鬥、斛為單位;魏國以半斤、鬥鐘為單位,趙國以升、鬥單位,齊國以升、豆、區、釜、鐘為單位。二是單位進制不一樣,秦、魏、趙都有鬥,秦鬥的合今2021毫升,趙鬥約合今2114毫升,而魏鬥約合7110毫升,三是各國的進制不一樣,秦國用十進位,齊國在升、豆、區、釜之間用五進制,而釜、鐘之間都是用的十進位。

這種複雜多樣的度量衡隻能适合政治割據社會的需要,大一統封建中央集權的出現使它不适合時代的弱點更暴露了,為了不使其影響秦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秦始皇命令由丞相王绾負責,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明确統一起來,統一後的度量衡包括: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采用十進制計數, 10寸1尺, 10尺1丈, 10丈1引;量制以合、升、鬥、桶(斛)為單位,也采用十進制計數。衡制以铢、兩、斤、鈎、石為單位。24铢為1兩,15兩為1斤、20斤為鈞, 3鈞為1石。種度量衡制實際上是商鞅變法時所定度量衡制的推廣和發展。早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變法時就曾着力統過秦國的度量衡制,改變了度量衡标準,鑄造了标準度量衡器。所以,秦始皇統度量衡,實際上是以法令形式肯定了秦國原有的制度,并向國推行。為了有效地統一制式,劃一器具,秦始皇一方面大量标準量器以為模範,一方面大力宣傳度量街統一的優越性,同時從制度和法律上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秦朝規定了定期查度量衡的制度,規定每年“伸春之月,一度量,平權衡,齊鬥桶”以保障新度量衡的精确與實施。秦朝還在法律上明對度量衡不正者的處罰條例。在今出土的《秦律》中,有秦朝具體詳實的有關規定。通過這些有力的措施,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行動收到了很大的成果。并且影響了以後幾千年的計量制度。

秦始皇統一的作用(秦始皇三大統一)3

三、統一文字

文字的統一,更是秦統一全國後的一項迫在眉睫的事業。中國的文字,從半坡村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刻畫文字萌芽,經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鐘鼎文)成長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曆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但由于長期的割據,混戰和社會秩序之不穩定,文字也缺乏管理,各諸侯國的文字有很大分歧。有不同方音産生的假借字,不同字形造就的簡筆字和異形文字。這樣的混亂和分歧,不但妨礙秦王朝政令的推行,而且不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全國統一的當年,丞相李斯就向奉始皇提出了“書同文字”的建議,秦始皇接受了這一建議,命令全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而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由李斯、趙高和胡毋敬三人,分别編寫了《倉颉篇》、《爰曆篇》、《博學篇》三書,作為推行秦篆的典範。秦篆又叫小篆,是從大篆(包括鐘鼎文、石鼓文等在内的一切古篆的總稱)中演化而來的。小篆與大篆的區别主要是:有固定的偏旁符号、有固定的部首位置和有确定的筆畫數量。小篆的形體也比大篆更為整齊和定形化,線條筆畫均勻,比起大繁來更便于讀寫。這些特點都是大篆本身所不具備的,又是後來漢字發展所遵守的基本原則。可見其進步意義是不可抹殺的。秦始皇為了實現文字的統一,身體力行推行小篆,在他東巡時所刻寫的碑文,都是由他的丞相李斯親手所寫的标準的小篆。李斯是至今為止最著名的篆書家之一,又是小篆的創始人,著名的《琅玡刻石)、《泰山刻石》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筆。秦始皇在推行小篆統一文字的同時,還倡導了另一個書體“隸書”。隸書原本也是從篆書中演化出來的,它改篆書的曲筆為直筆,結構平穩,書寫方便,為民間所樂用。到了秦始皇統一文字時,秦下杜(今陝西西安市)人程邈将其搜集整理,呈報給了秦始皇。還有一位叫王次仲的隐士,也曾上書給秦始皇,請求他準許使用民間流行的隸書體,秦始皇看到了隸書較之小篆的優越之處,很高興地接受了他們的意見,并獎勵了程邈,還三次派人請王次仲入朝,王次仲堅持推辭不往。後來,秦始皇下令根據王次仲的隸書進行整理,到了程邈的收集整理完成後,隸書這種書體便在全國廣泛應用了。由于隸書特有的更好寫更通俗的長處,緻使實際上秦朝所使用的字包括官方也是以它為主的,除去一些莊重、重要的诏書必須使用正規秦篆之外,連一般的公文都使用隸書來寫。秦始皇以小篆和隸書為統一文字,對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發展,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文字改革不僅是一種統一,而且還是古體文字向今體文字轉變的先行。

秦始皇統一的作用(秦始皇三大統一)4

秦始皇的三大統一,都是依靠政治統一中央集權才得以施行的。這雖然反映了秦始皇本人好大喜功的個性,卻也同時反映出秦始皇的個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