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水産适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一到熱天時節,在水質方面讓些許養魚人最刻骨銘心的是藍藻暴發這個問題,它讓人見之心煩!又避之不了!且揮之不去!當我們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層綠色的藻類或浮膜時,不經意間我們都下意識的認為是藍藻,其實,這還不一定,并不一定都是藍藻,有時還可能是少為人知的裸藻。因此,由于兩者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們很容易将裸藻和藍藻相混淆!
很多水藻水華(比如藍藻、綠藻)的危害和防治多為大家熟知,而對裸藻水華認識較少,其對水産養殖生物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文章也較少。現在裸藻水華的暴發也時有發生,但因認識不足大多将裸藻誤認為是藍藻而失誤造成的危害及損失也不小,因此,對裸藻水體的認知我們必須加以充分重視。故,本文偏重于對裸藻的介紹,僅供參考!
一、水華
養殖水體中常有"水華"現象出現,水華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後的一種自然生态現象,簡而言之,藍藻、綠藻、裸藻、矽藻等等藻類大量繁殖後使水體呈現出藍色或綠色或其它水色的一種現象。在現實的水産養殖中,藍藻水華和裸(甲)藻水華較易常見。
“水華”的出現對養魚來說具有雙重性,金藻、矽藻、隐藻、栅藻等藻類形成的水華可以為魚類提供容易被消化吸收的餌料生物,這是有利的一面。但大多數這些"水華"水質難以長期維持,當天氣變化時,藻類因水生生物(包括自身耗氧)、有機質大量耗氧而缺氧發生大量死亡時,也就是常說的"倒藻",水質便會迅速惡化變黑,甚至發臭,影響魚類攝食,有時引起魚浮頭甚至翻塘死魚造成經濟損失。
(裸藻水華初發的水體)
(藍藻水華暴發的水體)
裸藻,因其體細胞沒有細胞壁,猶如裸露的藻類,故名"裸"藻。這一點和松蒲鏡鯉因少有瞵甲護體讓魚體裸露而名為"裸鯉",其取名的道理這兩者相差不多。
(裸藻---又名"眼蟲")
二、裸藻
裸藻是具有鞭毛的又叫眼蟲的物體,具有植物和動物兩種特性,因為沒有細胞壁往往集中在水體表面,在其集中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其形成的小泡沫。裸藻的粘性比較大,你如果用手在水裡去觸及它,它會沾在手上,由于它多半集中在水體表面,表層水看起來很濃很粘稠,但是隻要你一撥開,下面的水是比較清的,也就是"水面膜水下清"。因此,裸藻大量繁殖的池塘,水體屬于比較清瘦的,因為它抑制了其他有益藻類的生長,使得水體清瘦。
裸藻在顯微鏡下面的形狀,大部分的裸藻因有鞭毛可以助其運動而是動态的。
裸藻水華多發生在靜水、有機質豐富的小水體,水庫、河溝、江河等較少見。裸藻适宜生存的溫度範圍很廣,裸藻水華形成的适宜溫度為20℃-35℃,生長時間橫跨春、夏、秋三個季節,尤以6、7、8、9月份生長最旺盛。
裸藻對溫度突變很敏感,當遇到惡劣天氣或環境變化較大時,裸藻比藍藻、綠藻等更容易突然集體死亡而發生倒藻現象。裸藻大量死亡後,屍體分解會釋放毒素,不僅敗壞水質,還會造成魚蝦泛塘、死亡。
(裸藻"泡膜")
裸藻水華不易殺滅,原因在于裸藻前端長有一根鞭毛,可通過擺動進行運動,用藥物殺滅時,會迅速逃離高濃度藥物區域,在藥物濃度低的池塘中部或底部避難,待藥性消失後,又可重新大量增殖,造成用藥後效果不明顯的現象。
(藍藻水體)
三、藍藻
藍藻水華多發生在夏季6-9月,有明顯的季節性,受溫度、陽光、營養物質的影響;溫度在20℃以上;水體PH值偏高、光照度強且時間久的條件下,藍藻形成"氣囊"膨壓浮出水面并且迅速繁殖,以至形成藍藻水華的現象。藍藻爆發很好判斷,發現藻類一粒一粒呈現粉狀的就是藍藻。
藍藻在整個水層中分布比較均勻,不象裸藻那樣而不會随天氣變化而變化,在顯微鏡下面鏡檢,藍藻都是固定不動,這一點和裸藻也是有區别的。
在水産養殖的水體中,藍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類的分解,會消耗大量溶解氧,可以導緻水體缺氧甚至無氧狀态,易導緻養殖水體發生泛塘。藍藻大量死亡時可産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直接危害水生動物。死亡的藍藻釋放大量的有機質刺激了化能異養細菌的生長,其中部分對養殖動物是緻病菌,導緻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
藍藻的移動能力和趨光性能力也很強,使其白天時富集在水體表面和上層,使小球藻、矽藻等不能移動的藻類得不到光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越來越成為弱勢種群,藻相平衡被破壞加劇。
(良好的水體)
四、藍藻和裸藻的簡單區别
裸藻水華顔色呈綠色、藍綠色,這點跟藍藻引起的水華很像,較難鑒别,可通過測量pH值進行區别鑒定,裸藻絕大多數生長于pH值6.5-8.5之間的水體中,而藍藻大量繁殖時,pH值多在8.5以上。
(測量水體的pH值)
裸藻水華有時也會出現紅褐色(又稱“鐵鏽水”)或者醬油色(多發生在養殖中後期和老化池塘),這是藍藻不會出現的。另外,在養殖過程中,對魚類産生危害的還有甲藻及其裸甲藻。甲藻大量繁殖時,在陽光照射之下呈現紅棕色,這種水被稱為“紅水”或"鏽水"。
(甲藻及其裸甲藻的"水鏽"水體)
養殖池塘的裸藻爆發,常表現存水面上漂浮着一層綠油油的一層油膜,這就是裸藻。裸藻和藍藻一樣具有趨光性,我們偶爾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就是早上起來,在池塘中漂浮的比較少,越到中午就越來越多,到下午陽光強烈的時候,整個池塘都布滿,或許到了傍晚或者下一場大雨後,它也許就消失了。但是藍藻比較頑固,不容易受氣候的多大的影響,它可以一天到晚保持不變的狀态,這就是藍藻最讓人惱火的地方。
(裸藻水體)
五、裸藻水華的分類
凡以裸藻為主的水華,均可稱為裸藻水華。裸藻水華水色多樣常見有三種:
一是綠色、藍綠色,以綠色裸藻為優勢種,因其色素體為綠色而使水華呈綠色,大量繁殖後即呈藍綠色。
(裸甲藻鐵鏽水體)
二是紅褐色,俗稱“鐵鏽色”、“鐵鏽水”,屬于一種清瘦的水質,水表層具鐵鏽色油膜,有黏性,以變形裸藻和血紅裸藻或者甲藻類為優勢種,因其色素為紅色或橘黃色,加之趨光性強,常呈紅色或褐紅色,并聚集在水面表層,形成浮膜,多出現于在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時節,形成後,水面覆蓋率可達30%~100%,這種水華還常有“晴紅陰綠”、“晝紅夜綠”、“朝紅夕綠”的變化。
三是醬油色,多發生在養殖中後期和老化池塘,是水質極度富營養化和多種裸藻大量繁殖的結果,此時水色變化不大。
六、裸藻水體的綜合防控
裸藻水華和藍藻水花多在在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下發生,平時的調控。合理搭配養殖品種,多增加底層魚的數量,勤加水多換水,是杜絕水華發生的最有效方法。對于出現裸藻水華的魚塘,一般處理方法是在池塘下風口三分之一的區域潑灑滅藻劑進行殺滅,視情況使用1-2次。用藥後要進行換水,沒有條件的須開機增氧,保證藻類死滅後仍然溶氧充足。
1.合理搭配養殖品種
淡水魚養殖,科學合理的"混養"是中國漁業的核心寶典,對于處理惡性水華暴發的防控手段,較為經濟的方法是混養白鲢(鲢魚)、花鲢(鳙魚)、羅非魚、白鲫等濾食性魚類,特别是以濾食藻類為主的白鲢必須配放,一般每畝投放50-150尾為宜,有了合适比例的白鲢占比,是很難暴發不良水華的。
(鲴魚)
2.增加底層魚的數量
在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下,裸藻水華和藍藻水花常會暴發發生。水體富營養化有兩個成因:一是施肥過重或者濾食性魚類沒有投放或者占比不合理(比如隻放花鲢沒放白鲢);二是底泥深厚、多年沒幹塘或者投料過多至殘餌沉底,使池塘底泥肥沃并惡化。除了投放一定比例的濾食性魚類後,還應該适度投放一定比例的底層魚類,以拱掘底泥,消除殘餌,比如鲴魚、鲫魚、鯉魚等,一般每畝投放100-300尾。
3.種植水生植物
經常換水加水,長期保持水質清新,水體藻相平衡,當然是最好的辦法。在養殖水體栽種水生植物(比如水葫蘆)也是一個有效措施,魚菜共生、魚稻共生、魚草共生等方法來控制或杜絕水質富營養化乃至水質惡化,有不可比拟的效果。
4.化學殺滅
采用化學方法來滅殺裸藻藍藻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一般使用的是殺藻劑、絮凝劑或複合制劑。
(1)滅藻劑。在池塘潑灑滅藻劑(多為氯制劑、水體消毒劑等)進行殺滅,視情況使用1-2次。很多廠家有生産,隻是各廠家取名不同而已。比如:藻毒分解素(片);水産用撲草淨粉,商品名苔藻淨。
(2)施用其它藥劑:比如;用硫氰酸紅黴素 粗鹽潑灑池塘水體,對裸藻、藍藻殺滅均有效;或者使用季铵鹽絡合碘全池潑灑;還有二氧化氯:殺滅藻類用濃度為2毫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全池潑灑,藻類在5-10天内死亡,而對魚類則無害。使用濃度為0.5毫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可抑制藻類繁殖。
(3)使用絮凝劑。比如聚合氯化鋁等。
(4)調節水體pH值。利用裸藻對pH值敏感的特點來調節、抑制裸藻的生長,可以每畝施用生石灰20-50斤來提升pH值,因為裸藻在偏高pH值時不利于生長。
(5)調節鹽度。裸藻大部分生長在淡水中,不适于偏高鹽度水體的生長,可潑灑粗鹽10-30斤/畝進行抑制。
5.其它方法。使用殺滅藍藻的藥物也可使用。
總而言之,簡而言之,裸藻暴發是在水面上形成一層"膜",具有粘性,有時還會有"泡膜"的存在,瘦水不肥,這是和藍藻的主要區别。
另請參閱:簡析藍藻暴發成因和處理方法:讓人見之心煩又避之不了且揮之不去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