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我倒是覺得未必見得,例外總是有的。
這不,《世說新語》中有關魏晉七賢之一王戎的故事,就颠覆了這條俗理兒。
現今中學課文有《王戎不取道旁李》,取自《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用現代語言表述: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嬉戲玩耍。他們看見路邊李子樹上果實累累,把樹枝都壓彎了。許多孩子都争相跑過去摘李子,隻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麼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的确如此。
我不知道課程标準如何要求老師跟學生如何解讀此段文字,但此文出自“雅量”篇,似有不搭。明代進士王世懋以為“此自是宿慧,何關雅量!?”甚是有理。《晉書》本傳載戎“幼而穎悟,神采秀徹”,小小年紀即有不凡之資,這和他自小善于思考問題。能從生活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有關,故能超出同齡人。《語文》課本所以選取此文,大概看中的就是這一點。
不過,好像是上天故意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王戎一生似與小小的李子結緣------
同在《世說新語》一書的《儉啬》篇,還有一段王戎跟李子的故事: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鑽其核。
翻譯成白話文:
王戎家有良種李子,賣時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種,總是先把核鑽破去掉。
如果說,(王戎)小時候能識别苦李,給他帶來了終生受用的“神童“美譽,那麼,他中年以後這種”賣李鑽核“的營生,則徒留塵俗吝啬鬼、守财奴的惡名。
真可謂”成也李子,敗也李子“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