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勸告人犯錯

論語勸告人犯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8:01:54

論語勸告人犯錯(論語通讀61-要不要有防人之心)1

蘧(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同使者坐下,然後問道:“你們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我們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錯誤,但總覺得還沒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也是衛國有名的賢士。當年吳國季劄出使中原,到了衛國考察一番後,就說衛國賢人多,有六位君子,其中就有蘧伯玉。孔子到衛國時曾在他家住過,孔子對他非常敬重。

人傳蘧伯玉善于自省改過,年行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年行六十而知五十九年之非,對他的評價非常高。

孔子對此非常肯定,他自己也說:五十學《易》,可以無大過。可見,孔子并不把自己和賢人神聖化。人都是吃五谷雜糧長大的,各種毛病都會有,關鍵是要有自省的功夫,有錯必改的能力,這也是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

《左傳》裡也有: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對這位使者發出感歎,認為他非常傳神、恰當地表現出了蘧伯玉的謙遜精神,真是一位稱職的使者。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說:“不在那個崗位上,就不要多想那個職位上的具體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不越出自己的職權範圍。”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前邊《泰伯篇》中也出現過。這句名言,也見于《周易·艮卦·象辭》:“君子以思不出其位”。這既是孔子對弟子們的忠告,也反映出他的禮學思想,包括“正名”的主張。為政當各專己職,如果越位代人去管,往小裡說,會徒勞無益,事與願違;往大了說,可能會僭越擅權,壞了名分。

對這句話,康有為做了個補充解釋,很有意思。他說,這要看你在不在其位。如果你在位,官職在身,農官你就專心務農,主兵你就好好研究戰争,這樣才能專精緻極,不誤職責。

但如果你不在其位呢?“若士人無位,則天地之大,萬物之夥(huǒ),皆宜窮極其理。故好學深思,無所不思,思用其極。”他還引了程子的話:能思所以然,是天下第一等學人。他認為學者的身份,與居官有位者不同,不可簡單化地理解這一句。康有為的這個補充非常精彩,說得有理。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說:“君子以口中說的超過實際做的為恥。”

這是又一次談到“恥”。前邊我們聽孔子對原憲說過,“邦無道,谷,恥也”,那是側重在君子為人處世的選擇方面。這裡側重在君子的自我修養方面,而且又涉及言行關系。《裡仁篇》裡夫子也曾說過:“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這是他反複強調的一個意思。

言易行難,話輕易出口,甚至口出狂言,但實際行動卻跟不上、做不到,是一種恥辱。所以孔子也一再強調要讷于言,敏于行,這是治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毛病的良方。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項,我沒有能力做到,即:有仁德的人不憂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描述啊!”

在前面《子罕篇》中,孔子也講了這三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裡的排序稍有不同,把仁放在智前邊,依次為仁、智、勇。

學為君子,應該成就完滿立體的人格素質。這裡,孔子強調仁、智、勇三者是君子人格的基礎,最為要緊。從這三個方面去努力,提高修養素質,是完成全面君子人格的路徑。

什麼叫仁者不憂?仁者心中潔淨無私,出以公心,無論遭遇窮通得失,不累于心,所以無憂。什麼叫智者不惑?智者心如明鏡、思慮周詳,正邪是非曲直當下明見,不受蒙蔽,所以不惑。什麼叫勇者不懼?勇者有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可以決大疑、任大事,勇往直前,敢于擔當,所以不懼。

這三種品質難能可貴,學人必須努力而行,才能日臻其境。

這句“夫子自道”,有點意思。從子貢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老師自謙的話,其實老師早就做到了。可從孔子的角度來看呢?自己還遠未達到這個境界。這說明孔子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修學進德永遠在路上。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譏評别人的短處。孔子說:“賜啊,你就真的有那麼好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議論人家的短長。”

子貢喜歡以自己的長處比較人家的短處,這往往是聰明人愛幹的事情。聰明人自有其高明之處,但往往眼明口利,滿眼隻見人家的過錯,略有小得就不禁技癢,喜歡在人前顯示自己的高明。

孔子點醒子貢的說法很有意思,你真覺得你自己就真有那麼好嗎?作為老師,我可沒工夫議論人家呢。這是将了子貢一軍。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憂慮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憂慮自己沒有能力。”

在第一篇《學而》的末尾,孔子也講了類似的話。這到底是孔子在說自己呢,還是在告誡他的學生呢?不得而知。

孔子反複叮囑,看來這是他人生中不但自己遇到,而且年輕學生們也經常碰到的實際問題。孔子這樣講,既是開解學生們的情緒,也是鼓勁打氣。無非是說,你不必去考慮外界因素,别人的評價,這些都不是你能掌控的。你隻要做好你自己,不斷進步,機會總是有的。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孔子說:“不在事先預測别人是否對我欺詐,也不事先懷疑别對我不信實,然而真遇上欺詐和不信實,能及早覺察,這就算是賢人了吧!”

你大概也聽過那個智子疑鄰的成語故事。有個人家中失竊,他懷疑是自己家鄰居偷的,從這種主觀意圖出發,怎麼看鄰居都像賊。直到後來找到了失物,再看鄰居,再怎麼看鄰居也怎麼不像是竊賊了。

鄰居還是同一個人,可前後的觀感完全相反,完全跟人的主觀預設有關。所以孔子主張,跟人相處和交往,不要事先無端地懷疑對方,認為對方居心不良或者不講實話、不守信。

當然,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很複雜,你也會遇到别人對你行欺詐、不信實的事。此刻當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你很敏感、警覺,能及時地發現,不上當、不受騙,這說明你的聰明夠用,有眼光,這也就可以稱為具有賢者的智慧了。

這兩者之間,如何能夠把握好分寸尺度,就要有見識了。這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多多曆練。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麼這樣遑遑不安四處奔波遊說呢?你不就是想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嗎?”孔子說:“我不是敢賣弄口舌的,隻是厭惡那些頑固不化的人。”

微生畝到底是誰,具體不可考。但從對孔子直呼其名和說話的語氣來看,顯然是孔子的同時代人或者年長于孔子。這個人對孔子周遊列國,遊說各國君主,做了一個負面的評論。

你注意,《論語》當中不光記老師的精彩言論,也記錄了人家對孔子的否定性評論。孔門弟子的記錄,并不回避當時人們對自己老師的懷疑、批評,甚至惡意的嘲諷和否定。這說明他們能實事求是,下筆忠于信實。

對于這樣的懷疑、質問,孔子是怎麼回答的呢?他一方面對這位同輩人或者比自己年長的人,仍然依禮答複。同時,他也不委屈自己,直言無隐,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态度。

他的意思是,君子立身處世,自有原則、法度,我哪敢做佞人,在人前徒逞口舌之辨呢?不過是為了面對這個亂世,希圖說服執政者,以拯救民衆于水火,盡力争取機會,挽回時局罷了。

要是自以為隐遁為高,固執地堅持自己避世不用的做法,而且拿這條尺子來衡量一切,不能理解權變,以入世用世為淺薄。這種狹隘固陋的看法,也讓我非常厭惡。

孔子一直說反對佞,不喜歡舌辨,但他嘴可不笨,腦子轉得快,話也跟得上。遇到這種場合,他既能對人執禮,又毫不隐晦自己的觀點,直接回應,一語中的,直接命中靶心。

摘自靳大成《論語通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