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這裡是每天陪你一起成長的金點分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博弈論大師托馬斯.謝林(ThomasC.Schelling)的《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裡面我覺得蠻有意思的一個知識點——“個人的利益最大化選擇,導緻了社會整體福利的下降”。作者例舉了三個典型的場景,分别是軍備競賽、公用地悲劇和震蕩模式。
軍備競賽
首先來看看軍備競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食堂每到飯點都非常擁擠,你走在去食堂吃飯的路上,假如這時有人率先開始加快步伐,走在了更多人的前面,那麼他後面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快步伐,你一看,當然也會跟着加快步伐甚至小跑起來。最後,所有的人都走得很匆忙,甚至包括走在前面的人,因為他們怕那些後面的人會趕上來。這就出現了一個什麼情況呢?每個人都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卻沒有人因此獲得早到的優勢。而且,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沒有人會率先放慢步伐,因為這樣會導緻到食堂隻有剩菜剩飯。這樣,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選擇最終導緻了社會整體的福利下降。
公用的悲劇
其次是公用地悲劇。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大家都不加節制地使用公共資源,結果導緻公共資源的緊缺,使得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不利影響。比如,每個人都想為了方便開車去上班,導緻嚴重的交通堵塞,結果每個人都遲到;再比如,不加節制地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最後每個人都無處放牧。這是不是也是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導緻了整體福利的下降呢?
上面所說到的兩種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如果隻是一個或幾個個體做出改變是無法扭轉局面的,也就是說系統無法自我恢複,必須依靠外部力量的介入,比如法律法規。而還有一種系統是具有自我修複能力的,當系統出現失衡後會出現反向運動來進行複原,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反複震蕩的模式。
震蕩模式
在這裡給你舉個例子,如果一國爆發疫情而且很嚴重,那麼他的國民就會自覺戴口罩或者直接居家不出門,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該國疫情得到很好控制,這時就會有人想要出去走走,還懶得戴口罩,這樣就會導緻該國疫情再次爆發,之後人們又開始自覺戴口罩,居家隔離。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情況。如果認為大家在疫情未完全控制前都自覺進行防護,就不會導緻疫情二次爆發,所以,自己的最優策略就是可以不防護,省事兒;而當大部分人都不防護時,疫情就出現了二次爆發,這時候,自己的最優策略是加強防護,保命。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最優選擇不是固定的,而要取決于别人是怎麼選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震蕩模式,這使得人們一直處于與别人博弈之中,社會體系也會變得不穩定。
好了,這就是要向你分享的三個典型的場景,希望通過這三個例子你可以對我們的社會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讓自己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不斷成長。咱們下期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