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經穴命名淺解

經穴命名淺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09:17:47

小 編 導 讀

經絡腧穴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奇過,腧穴的名字是根據什麼起的呢?在其中是否蘊含着少有人知的深意?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近穴位命名的世界,一窺中醫文化海洋中的幾朵浪花——


人中(水溝)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1

圖片來源:《高式國針灸穴名解》

鼻通天氣,口通地氣,本穴在口鼻之間,故名“人中”。所調通天氣者。吸則取之于天,呼則還之于天,藉人心肺鼓蕩,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循環也;故亦喻胸廓為天。所通地氣者,即飲食水谷動植等物,皆取之于地,入之于口,經胃腸消化,吸收精華,排出便溺,仍還之于地,合于土壤,又複産生水谷動植等物,以供口腹,是與地氣作循環也;故喻腹腔為地。“人中”之名,既雅且顯,通俗易解。

本穴原名“水溝”,以其在口鼻之間,上唇正中之處。養生家閉口藏舌,舌舐上腭,運送口中津液,由上腭膛向後方下行,滋潤喉嚨,通滲髒腑。本穴當口水吞咽,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乃指口内功用而言。若自外表觀之,則僅涕水之溝耳,于義則淺。故後世呼本穴為“人中”者多,“水溝”之名,淪于自然淘汰矣。又本穴為督脈與手陽明經左右交通之會,故治口眼歪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動如蟲行。又以手陽明之經,内屬大腸,大腸為吸收水分之器,本穴既為督脈與手陽明之會穴,則亦能治失水緻燥而成之消渴症。

合谷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2

圖片來源:《高式國針灸穴名解》

合,會聚也,交與也。《内經》謂“肉之大會為谷”。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間,大凹隙中,故喻之為谷。更有小谷穴、間谷穴與之交會,故名“合谷”。合谷穴稍外,名曰虎口,以其大擴張也。

本穴治症頗多,以面口為主。又合谷、太沖各二穴,名為四關,均以其能開通也。餘治一重感冒,戰而未汗。家人大驚,延餘急診。為刺合谷穴,針甫下,戰立止;稍撚轉,汗大出。言語正常,少時安睡,次日能食,但體弱耳。此後餘愈信針道之妙,有不可言傳者。此四十年前事也。餘之所以取合谷者,為開四關,發其郁熱之在表也。不意其捷效如此。

氣海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3

圖片來源:《高式國針灸穴名解》

本穴與肺氣息息相關,為腹部納氣之根本。苟氣海處不作吸引,則中氣不能達于臍下。男子腹呼吸,全賴氣海為之鼓蕩,乃有吐納也。養生家調息,綿綿若存,動而愈出者,全在于此。故養生家以本穴為大氣所歸,猶百川之彙海者,故名“氣海”。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醫常雲:氣為血之帥。

按海字之義,又可作多量解之,喻為事物廣泛,謂無際無邊也。試觀海水之化雲升騰,降為雨露,即天地間之氣化循還也。在人身凡屬氣息升降失調,其治皆取本穴為主。餘見某中醫治一氣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穴微取之,以開行氣之路。再刺本穴,引上逆之氣直達臍下,立即生效。猶導川入海,則水不橫逆矣。古人定膻中穴為氣會者,蓋以後天之氣,鼓蕩于胸,以促臍下之氣相與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氣升降。

足三裡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4

圖片來源:《高式國針灸穴名解》

本穴名釋義有二。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陽有陰疾者,取之下陵三裡。”猶言陵下三寸處也。《太素·五節刺》楊上善注:“一裡一寸也。”此以地位而論,言其體也。

《素問·六微旨大論》雲:“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本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症,古“理”與“裡”通,是以謂之“三裡”。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裡”,示别于“手三裡”也。

《靈樞·海論》雲:“胃者,水谷之海,其輸在氣街,下至三裡。”依文義推之,氣街以下,至于“三裡”,統為胃之腧穴。華元化謂“三裡”主治五痨、羸瘦、亡陽、虛乏、乳癰、胸有瘀血等症。秦承祖謂:諸症皆治,但以治胃為主。觀此可知本穴功能,不僅應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與“手三裡”互參。

湧泉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5

圖片來源:《高式國針灸穴名解》

《靈樞本輸》雲:“腎,出于湧泉。湧泉者,足心也。”張隐庵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故名曰“湧泉”。

勞宮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6

圖片來源:《高式國針灸穴名解》

勞,操作也;宮,中室也。手任勞作,穴在掌心,因名“勞宮”,即勞動中心主力也。

本穴治喉、咽、胃腸及心髒諸病。凡外症之關于内因者,亦可取之。本穴又名“五裡”,謂能治多經病,以功能言也。

推究穴名稱号,古人亦曾逐步改善。本穴曾名“掌中”,無乃過于涉顯。名“五裡”,則迂隐費猜,且與他經“五裡”雷同,終不若“勞宮”二字為佳。

本穴又治胸脅滿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吐衄、嘔逆、口臭、爛龈、中風、疸熱、汗不出等症。總言之,血熱太過宜瀉也。

百會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7

圖片來源:《高式國針灸穴名解》

百會穴在人體至高正中之處。《針灸大成》雲:“猶天之極星居北。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道藏》雲:“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也。”故名“百會”。所謂“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謂“百神”者,有關全身之神識也。該書又喻頭為昆侖。蓋以中國地勢而論,境内群山,以昆侖為主,所有山脈河流,多由昆侖披瀝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侖”。因足太陽經足跟後方外側,另有“昆侖”穴位,故本穴“昆侖”之名不傳。

高式國,字石果。河北省甯河縣人,現代中醫界針灸名家。生于1896年,1998年1月無疾而終,享年102歲。本書是高式國先生對各經經穴名稱的詳解,文字精彩,内容淵博,是提升中醫文化修養的有益良書——

經穴命名淺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腧穴)8

《高式國針灸穴名解(修訂版)》

全書以十四經為綱,對各經經穴逐個詳解,闡釋其名稱含義,涉及相關經穴共361個。據作者研究,經穴名稱由來,或關于功用,或關于解剖結構,或關于所在位置,或關于氣血特性等,命名嚴肅;命名所取文字,則涉及天文、地理、氣象、政治、哲學、醫學、養生、宗教、習俗等等。全書内容規整,學術嚴肅,有很高的中醫理論研究價值,對于指導中醫臨床也大有裨益。本書适合中醫學生和臨床醫師使用,也适合中醫愛好者閱讀,有助于學習研究中醫經絡腧穴理論,間接指導臨床應用。(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高式國針灸穴名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高式國著,高家艾 甯寬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