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建築業發展的五個“轉向”
從建築企業近年來面臨的發展困境來講,主要集中于強保護、高債務、高風險、低增長、低利潤、低水平、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缺融合等幾個方面。整體而言,從行業格局和競争态勢呈現的特點來看,主要表現在:
市場環境——“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中國建築業未來将維持低速增長,疫情逆周期調節導緻的行業反彈不會持久;
運營模式——“各管一段”轉向“戰區聯合作戰”:圍繞價值鍊、産業鍊、業務領域、地域市場的全方位商業模式變革已經成為行業顯著趨勢;
競争态勢——“百花齊放”轉向“我花開後百花殺”:競争态勢日趨白熱、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優勢企業主導的行業并購重組風起雲湧,分層、差異化生存競争格局加快形成;并資質、并能力、并市場、并産業為導向的并購重組、“大吃小、快吃慢”進程進一步加速,利用混改手段做大做強成為重要選擇;
組織模式——“低效粗放随意散亂”轉向“市場化頂層設計”: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導緻建築市場塊狀化,平台公司與下屬建築企業異軍突起,地方建築企業增速超越央企、民企;
工藝技術——“半手工”轉向“産業化”:建築産業化由國家政策牽引,地方政府補貼,企業積極投入,多管齊下推動裝配式、智能建造等産業蓬勃發展。
因此,面臨着百年未有之變局,建築企業的變革已成為大勢所趨。
在歲末年初之時,筆者回顧2021年的建築業形勢和建築企業發展狀況,觀察和分析行業動态信息,試圖同建築企業共同感受“天氣”的變化。
建築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
2020年11月3日,中央政治局發布《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标建議》,其中第五條集中論述新發展格局,标題是“形成強大國内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是新發展階段的開局起步期,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機遇期,也是加快建築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為指導和促進“十四五”時期建築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住建部組織編制了《“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提出七項主要任務: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健全建築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培育建築産業工人隊伍;完善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穩步提升工程抗震防災能力;加快建築業“走出去”步伐等七項主要任務。這為未來建築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建築業應從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走出一條内涵集約式發展新路。
未來建築業将基于新戰略、新階段、新格局、新征程、新理念五位一體的發展态勢,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引領建築業技術升級,通過創新、技術、改革、人才四大驅動,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龍頭企業并帶動廣大中小企業向智能建造轉型升級;将重點在兩新一重、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态環保、軍民融合等領域,以科研、設計、生産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産業鍊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産業體系構建新格局,實現産品高質量和産業高循環,推動建築業的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建築企業轉型升級才能赢未來
(一)建築央企強勢增長
建築央企大多保持超過20%的高速規模增長,“十四五”期間仍将維持高速增長,繼續霸榜ENR全球排名,多個工程局“十四五”新簽合同額規劃超萬億、并将大概率實現該目标。建築央企依托充沛的銀行信貸資源和項目開發能力,由業務從“建樓”向“建城”轉變,從單純施工向咨詢、規劃、投資、建設、運營的全産業鍊模式發展,通過與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跑馬圈地,保持規模高速增長。規模是央企的第一優勢,在行業利潤率偏低的情況下,隻有大企業才有建築産業化、智能化所需的技術研發投入和市場應用空間,目前央企在這一領域已占先機。
(二)地方建築國企增速異軍突起
從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數據來看,地方建築國企增速超過央企,平均增速達到27.7%,上海建工、雲南建投、陝西建工、廣西建工、北京建工、北京城建超千億,湖南建工、山西建投、貴州建工、甘肅建投、四川華西等企業接近或邁向千億。“投融建運一體化”、“建工變建投”趨勢下,地方平台公司下屬建築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地市級平台公司下屬建築企業業務規模增長迅速。
(三)民營建築企業市場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發展放緩
2021年前三季度上市建築民企平均增速10.4%,低于建築央企和地方國企增速。2021年房地産的強調控讓建築民企發展進一步受傷,受困于資金實力、融資能力、技術能力、商業信用等實際問題,“十四五”期間建築民企任重道遠。如何發揮民營企業船小好調頭、機動靈活的優勢,順應高質量發展趨勢設法破局,是民營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成立的混改企業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嘗試,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被系統的提出。随着國企改革“1 N”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為本輪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抓手。中央先後推出四批混改試點,試點範圍已從央企層面擴大至地方國企。“十四五”期間,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混改大潮中,混改企業将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為“十四五”的轉型發展注入活力。
對政府平台公司而言,普遍存在現代企業制度不完善、市場化經營能力偏弱、債務負擔較重、行政化幹預較多等問題。随着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政府平台公司對企業的運營和管理能力要求不斷提高。推進混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通過結合自身特性、選擇合适的混改路徑、建立适配的體制機制、打破改革過程中的障礙、規範混改程序,方能借勢借力,實現體制機制創新。
(五)并購重組與市場出清步伐加快
中國建築行業已經進入低速增長的穩定成熟期,并購重組、市場出清是該階段的行業發展規律。疊加混合所有制改革、房地産調控、資質改革、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銀根收緊等一系列外部因素,行業并購重組和市場出清速度加快。綠地大基建通過并購重組迅速做大做強,達到中國第八、全球第九的規模體量,優勢企業并資質、并市場、并能力、并産業為目的的并購重組仍持續。市場出清速度超過預期,大量資質交易背後折射的都是市場出清,大量中小民企、經營不善的國企被市場競争被動出清。
(六)投融建運一體化商業模式成為中大型建築企業的共同選擇
無論是需求端地方政府等客戶缺錢,還是客戶需求從單純工程建設變成一攬子解決方案,市場在快速催化建築企業商業模式的轉型。融資、投資、建設、運營、維保全價值鍊一體化能力成為衡量現階段建築企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尺。PPP、EPC以及EPC F、I EPC等層出不窮的商業模式,背後反應的都是從單純的“建設施工”轉向投融建運一體化。
(七)政策進一步推動EPC、裝配式的落地和普及,趨勢不可逆轉
EPC模式、裝配式、産業工人等國家層面相關配套政策、地方政府落地政策會繼續深化。行業工程組織模式、商業模式的變局持續演化,這個衆多領先企業帶來了轉型、擴大優勢的市場機遇。疊加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建造,未來建築企業的生産效率将會有政策、技術兩個層面的助推。
(八)雙碳成為建築行業發展的政策背景
2021年,國家陸續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關于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雙碳”目标的影響下,将颠覆涉及建築設計、施工及運營全過程的産業鍊,并将加強工業化、綠色化的趨勢。建築業圍繞全生命周期的“雙碳”目标将走向深化,全生命周期、全産業鍊面臨外部政策約束,降低碳排放将貫徹到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保等建築全生命周期。“十四五”期間,綠色将成為建築業改革發展的“底色”。
(九)建築企業呈“K”字形發展,“強身健體”是關鍵
随着政策的調整、競争環境的變化、商業模式的變革,建築企業可能會朝“K”字形發展,建築央企、國企逆勢而起,民企分化持續加劇、發展緩慢。未來建築企業要想尋求突破,務必堅持創新,深化改革,以“五以六劃”為指導思想,以“建築業 ”為方向,重新定位發展戰略、商業模式、核心能力等長期議題。在此種模式下,中國建築企業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要進一步向國際建築企業看齊,逐步形成在前端建設上量(更多貢獻營業收入規模)、後端運營謀利(更多貢獻淨利潤)的結構。無論什麼量級的企業隻要緻力于發展,都要不同程度的強身健體,塑文化、創模式、調組織、引人才、動機制、夯管理、升資質、擴産業、搞混改、勤學習、強合作,才能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從而推動行業發展。
以“建築業 ”平台構建合縱連橫的行業新生态
随着建築業龍頭企業集成度越來越高、建築業分化越來越快,中建政研集團認為,建築業産業融合和跨界将不斷加速,産業鍊競争将取代企業競争。作為互聯網公司之外第一批提出平台化轉型和生态化發展的新型智庫,中建政研集團在服務數千家建築企業的實踐中發現,“建築業 ”是建築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行業由成本驅動型、關系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建政研提出的“建築業 ”,一方面是加法的“加”,一方面是嫁接的“嫁”,其模式具體體現在縱向一體化、橫向聯合體、縱橫聯合:産業鍊縱向一體化:助力企業搭建“咨投建運”一體化服務體系,例如建築業 互聯網、建築業 全過程咨詢、建築業 裝配式、建築業 金融、建築業 科技等;橫向聯合體:助力企業實現跨界整合的創新舉措,例如建築企業 融資、建築企業 相關機構組團、建築企業 鄉村振興、央企和國企 民企混改;縱橫聯合:以“平台思維”助力企業做大做強,轉型升級。以聯盟形式投入建築業智能化、産業化發展,讓中小建築企業能夠趕上轉型升級的班車。中建政研集團将助力建築企業從“單打獨鬥”向“合作共赢”轉型升級,打造行業大平台,推動建築業的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