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植物種子,渾身長滿了刺,粘到身上或頭發上稍微一揉,就會粘成一團,成為兒時捉弄小夥伴兒尤其是小女孩兒的利器,因此也深受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兒的喜愛。如今,已經長大的我們已經不再屑于玩弄這種小把戲了,但是這種種子卻絲毫沒有退出我們的舞台,因為它是一種常用的中藥。
一、蒼耳子的來源與形狀
蒼耳,又被稱為“卷耳”、“野茄”,因其葉子形态像茄子,而種子形态像婦女耳環上的耳珰,所以得名。它的種子渾身帶刺,會粘人,所以也被稱為蒼耳蒺藜、牛虱子、餓虱子。
蒼耳喜歡溫暖稍濕潤的氣候,在平原、丘陵、低山、草地、平原、田邊都能生長,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是一種辨識度很高的中藥。
二、蒼耳子的主治與功效
蒼耳子性味苦辛溫,有小毒。具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祛濕止痛、疏風止癢的功效。《本草備要》認為蒼耳子“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可用于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風濕痹痛、四肢麻木疼痛、鼻淵、流涕不止。此外還可以治療疥癬、皮膚瘙癢、疔瘡等。
蒼耳子善于治療頭痛,能直達頭頂,旁通鼻齒,兼入督脈,因此善于治療風寒或寒濕引起的頭頂
、前額、頸枕部及鼻部、牙齒疼痛。所以被稱為“祛風濕治頭痛之聖藥”、“治療頭風病之要藥”。朱良春老前輩就取其“走督脈”的特性,用之與葛根等配伍治療頸椎病項背攣急、與一枝黃花配伍用治流感發熱等。
蒼耳子善于通鼻竅,無論是外感風寒所緻的鼻塞、流涕不止,還是風熱夾濕上攻所緻的鼻流黃涕、頭昏頭痛,皆可應用。常和辛夷花作為對藥一起使用。
蒼耳子善于祛風止癢,可用于急性毛囊炎、急慢性濕疹、疥癬等,止癢之力較強。太平聖惠方記載用蒼耳子、葉、花各等分,搗碎為末,豆淋酒調服治療遍身瘙癢不止。
此外,蒼耳子還善于治療皮膚疔瘡,所以在江浙地區蒼耳又被稱為“疔瘡草”,其種子、莖、葉以及莖中所生蟲子皆可用于治療疔瘡。大學時曾在一本書(忘記是孟河馬培之醫案還是餘聽鴻的書了)記載有用蒼耳莖中所生蟲子搗爛治療疔瘡。
三、使用蒼耳子的注意事項
曆代醫家均認為蒼耳子有小毒,現代研究也證明其有一定的肝毒性。古人的經驗是蒼耳子表面的刺最毒,所以臨床上用的蒼耳子以炒去表面毛刺的居多。雖然有研究證明,蒼耳子水煎液灌胃小鼠,最大耐受量折合成人用量約為1200克左右,相對常用量還算比較安全,但是仍不建議長期大量使用。如需長期服用,建議監測肝功能。
蒼耳子辛溫走散,耗散氣血,因此虛人不建議久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