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魯/圖文
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
夏日的大興安嶺,滿是避暑旅遊的遠方客,以背包客居多,他們是回歸自然、探訪曆史、尋幽覽勝的鐘情者。
領略興安疊翠的夏日風光,體驗鄂倫春原始的民族風情,探訪北魏先祖石室嘎仙洞,是遊客的首選。
來過多次了,新鮮感已經不多了。但這次卻引發了很多感慨。看過了庫圖爾其廣場,依然要順便看看十裡之外的嘎仙洞。
二十多年前去過嘎仙洞。出阿裡河鎮西北行,經過一條蜿蜒的沙塗小路,路養護的很好,很平,高出兩邊地面,晴天雨天都好走。順着山勢,小路在林間鑽進鑽出,山林美景畫幅一般舒卷翻新;小路兩邊的白桦林以及野花野草,仿佛觸手可及。愈往裡去,小路愈纖細,感覺愈深幽,真的好像深入了曆史。
這是疊印在記憶的影像。仿佛為了印證,十多年後選擇了舊地重遊。
車子駛入嘎仙溝,過了防火檢查站不遠,感覺不對勁了。前方正在大興土木,遠遠地,高大山門的鋼筋骨架已經橫跨在進山的小路上,威勢地矗立了起來。車子需繞道經過。
再往前看去,野草護繞的沙土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已經或正在鋪設的水泥石闆路,有的路段兩側正在鑲嵌石闆護牆,安裝石護欄。石牆石欄上雕刻着各式生肖和文字圖案。鋪路工人正汗流浃背的忙碌着。石闆石條橫七豎八的躺在路上,車子已無法行駛,前面五公裡的路段隻好步行。
遊興一下子變得索然無味,儲存在心底的美好記憶瞬間毀滅了。
站在半山腰的嘎仙洞口,望向層疊蒼翠的山嶺,心底泛起一絲悲涼。
大鮮卑山,曾經那麼神秘,那麼遙遠,像個遠古的傳說。被曠世的風雪裹挾着,被幽深的曆史遮蔽着,也被那些傳說故事世代傳送着。
大鮮卑山,被曆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稱為北方曆史幽靜的後院。如今幽靜不再,它神秘的面紗不是被慢慢地掀開,而是被所謂的現代文明的大手撕裂了。
大鮮卑山,已經守不住最後的秘密了,它最為神聖的嘎仙石窟,正在被推向商業利益的前台。
嘎仙洞,幽深的曆史屏障正在坍塌,神秘感正在消失。這條蜿蜒的小路,是進入大鮮卑山,進入嘎仙洞,進入鮮卑曆史文化的唯一途徑。神秘感需要幽深的途徑,時間的,空間的,拆解了這些資源,也就拆解了通往曆史幽深庭院的神秘信息。
人啊,一面追尋美好的夢想,一面按不住世俗的欲望,總是對夢想的企及中,不經意地破壞了那一份美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