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一天夜裡,我在半睡半醒中伸了個懶腰,猛地感覺床往左邊傾斜了一下,好像地震似的,我仿佛要從床邊掉下去,直接給吓醒了。伸手一摸,自己好好地睡在床中央,沒有半點要掉下床的迹象。
正準備重新入睡,驚奇地發現房間的天花闆、門窗居然在不停地旋轉。我以為自己沒睡醒,眼睛發花,揉了揉眼再定睛一看,天哪!不僅門窗在轉,整個房間都翻天覆地在旋轉,天花闆上的吊燈甚至在快速地“左右橫移”。
同時一股強烈的頭暈、惡心湧了上來,我跳下床,扶着牆跌跌撞撞地沖到衛生間又吐又拉,持續了一分鐘左右。咦?不暈了,剛才是怎麼回事?清潔了衛生間,我回到房間,剛躺下,天旋地轉的感覺再次襲來,連忙閉上眼,但根本沒用,閉着眼都感覺得到自己在旋轉,就像被扔進一個深淵裡,身體在不斷地翻滾下落。沒到一分鐘,眩暈感消失了,但全身大汗淋漓,衣服都濕透了。
我吓得不敢再動,就這樣保持着一個姿勢半睡半醒熬到了天亮,後來沒再出現暈的情況。難道沒事了?心中竊喜翻身起床,結果眩暈和嘔吐将我的希望之火澆滅。
昏昏沉沉地去看大夫
在媳婦的攙扶下打車來到了之前看頸椎病的醫院外科,出發前我特意拿了一個袋子,怕吐到人車上。
迅速趕來的醫生給我打了止吐針,輸上了液,可完全沒效果,我仍在病床上暈得天昏地暗,吐得一塌糊塗。醫生一籌莫展地看着我說:“你這個是頸椎病壓迫到頸動脈了,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休息觀察一下吧。”
說實話,我不太相信醫生的這個說法。如果真是頸椎壓迫導緻供血不足的話,早該出現症狀了,但今天以前我都活蹦亂跳的,這莫名其妙突然出現的頭暈,肯定是腦子裡出了什麼問題或是長了什麼東西!
越想越怕,我側身和媳婦商量轉院的事情,才轉身就又暈了,也就是這個時候我發現了規律:不管是翻身還是起床,隻要是做了改變頭部位置的動作後,都會眩暈,同時伴随着惡心、嘔吐和發冷汗;如果保持改變後的姿勢不動,幾秒鐘後暈的感覺會消失,我不再動的話就不會再犯暈,這倒底是什麼情況?
媳婦幫我辦完了手續,扶着我來到市裡的另一家三甲醫院,挂上脊柱外科門診。半天才排到自己,醫生聽我說完發病情況,立馬否定了上個醫生的判斷:“不可能是頸椎的問題,你這頸椎病最多讓人昏昏沉沉的,不會出現天旋地轉的情況,我估計是後循環缺血,要不你挂個神經内科看看。”
來回變化的診斷
媳婦幫我重新挂号排隊,我因為動不動就犯暈、嘔吐、拉肚子,找了個靠近衛生間的椅子坐着,時不時扶着牆沖進衛生間。五月下旬的溫度正高,我卻在醫院的等候椅上瑟瑟發抖縮成一團。
神經内科門診是個年紀和我差不多的女醫生,先讓我閉眼雙腳并攏,站立後平舉雙手,又把手指放到我面前左右晃,讓我不轉頭盯着她的手指移動視線。最後,她放下手,神情凝重地對我說:“你現在有嚴重的眼顫,我估計是腦梗,得馬上住院進行下一步的檢查。”我大驚,心想完了,還真是腦子上的問題!當時隻覺得腦子裡一片空白,恍恍惚惚怎麼走出門診室都不知道。
到住院部辦好手續,我在病床上等着,進來了一位戴眼鏡的女醫生,問什麼時候開始暈的,怎麼暈的,持續多長時間了……邊問邊在手裡的本子上記錄,後來她又幾次來找我補充問題,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更讓我緊張兮兮。
接着她帶回一位男醫生,男醫生确認我沒有高血壓、心髒病等疾病隻有頸椎病後,讓我背對他坐在床上,扶着我把頭轉到左邊,然後迅速往後放倒身體,坐起把頭轉到右邊又放倒了一次,接着他自言自語了一句:“耳朵裡的小石頭應該已經自己回去了。”
啥?耳朵裡有小石頭?那腦子裡還有水呢!
被确診的耳石症
醫生見我一臉蒙圈的樣子,解釋說,耳朵裡的耳石膜上附着極為細小的碳酸鈣結晶為主的顆粒,稱之為耳石,其作用是感受速度。如果耳石因病變等各種原因脫落,掉落進耳内感受平衡的器官——半規管裡,在人體改變姿勢時,耳石因重力的作用在半規管内的淋巴液裡滾動,就影響了半規管的平衡信号傳遞,所以導緻眩暈;而人體姿勢保持不變時,耳石停止移動,眩暈也就消失了,這個就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或“耳石症”。
男醫生給我做的那個叫做“激發試驗”,是判斷耳石症及耳石掉落半規管位置的重要手段,再根據耳石掉落的半規管位置進行手法複位。
“這算是什麼大毛病了吧?暈成這樣,真的不是腦子裡有什麼問題?”我追問道。
男醫生笑了笑:“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這個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不是什麼緻命的病,不過為了全面診斷,你還得做個磁共振确診下腦部的情況,還可以看看你的頸椎。”
就這樣,我拿着醫生開的單子做了磁共振,并于一天後拿到結果,确認了腦子沒問題,心理負擔才放了下來。
一個月後的複發
出院後我接着回到單位上班,漂浮、走路不穩等感覺在半個月後才逐漸消失。沒有了其他任何不适症狀,我像個沒事人一樣,還在休息時每天騎着電動車帶孩子上學。
一個多月後,也就是七月初的時候,我才回到單位上了一天班,半夜裡就被驚醒了,都不用睜眼,那被扔到滾筒洗衣機裡的旋轉感已經讓我明白耳石症複發了。
有了上次發病時的經曆,這次沒有那麼緊張和恐懼。我知道這病複發率高,但總不至于才隔一個多月就來一次吧?在心裡暗罵了一句,然後保持不動,等眩暈過去後,一個姿勢睡到天亮,才請假讓同事開車送我去醫院。
直奔上次的神經内科,卻被告知他們門診無法做手法複位,隻能開點止暈的藥給我。
束手無策之際,我突然想起來,這耳石症去耳鼻喉科好像更适合。來到耳鼻喉科,診斷、繳費、誘發試驗、手法複位一氣呵成,給我複位的醫生還說,她對複位的效果不是很滿意,讓我有眩暈的話再去找她。
回家準備休息一會,向往後躺下時仍有眩暈感,隻好又去耳鼻喉科。再次誘發試驗後,醫生告訴我,這次耳石症複發,不止一根半規管裡進了耳石,早上複位了一根,現在的試驗結果表示後半規管裡也有耳石,還需要再複位一次,不過這個位置的複位比較簡單,“打個滾”就行了。于是,我在醫生的指導下“打了個滾”,眩暈、眼震的現象馬上消失了。
後面醫生交待,這幾天不要擡頭、低頭,連彎腰系鞋帶都不允許,更不準往患側翻身睡覺。而我休息了一天後就回到了單位上班,眩暈也沒再犯,漂浮感仍在,每天昏昏沉沉的,隻能小心翼翼地頂着個腦袋,不敢随意轉頭,睡覺不敢側身……時刻擔心耳石症複發,我實在不想再經曆那種天旋地轉的過程了。
醫生點評
“耳石症”屬于比較難解釋清楚的一類疾病。看完文章的讀者,應該都有個疑問,怎麼看過這麼多醫生,都沒診斷清楚?就連成功“确診”出耳石症的神經内科,複診時的醫生都不會做耳石複位。這種情況是真實存在的,也從側面印證了“耳石症”的難懂。
目前對于耳石症接觸和處理最多的科室是神經内科和耳鼻喉科,但這兩個科室的大夫,也不是個個都非常清楚耳石症的診斷與處理。看到這裡,讀者是不是心裡開始打鼓了——耳石症這麼麻煩?
說麻煩也麻煩,說不麻煩也不麻煩。麻煩,是因為要弄懂耳石症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原理确實麻煩。不麻煩是因為,在會看耳石症的醫生那裡,不打針不吃藥不開刀,光是摸着患者的頭部和身體,搗鼓兩下就能治好,相當神奇。
無法被“驗證”的耳石症
先來說說讀者關心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耳石症?耳石症的學名叫做“良性位置性眩暈”,其發病機制目前由兩個學說來支持。“學說”,意味着耳石症的發病機制還沒有被真正證明,也就是說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有誤的。
别擔心,請先聽我說完。我們都知道,人類已知的所有知識都經曆過“懷疑-假設-驗證”過程的。日心學說,地心學說,闆塊漂移學說,都是學說,都是研究者總結自己所學到的某方面知識,而得出一種可以解釋觀察現象的理論體系。有些學說最終被更先進的技術證明是正确的,有些則沒有。
應該說,從已知的知識判斷,耳石症學說是最接近最貼合這種疾病的發作過程的。依據耳石症學說衍生出來的各種治療方法,也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誠如作者經曆的耳石症手法複位,不用打針吃藥,不用動手術,通過改變頭位和體位,立馬就可以讓眩暈好轉。
那為什麼還不能完全證明耳石症的學說是完全正确的呢?
因為醫生不能把耳石症患者的耳石取出來驗證!臨床上很多病可以經由病理來确診。比如身上長的腫塊到底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活檢或切除後病理切片就可以弄清楚了。但耳石症無法通過類似的技術來證明真的存在耳石,因為存在耳石的内耳無法進行活檢取材。而且耳石太細小(幾個微米的碳酸鹽結晶),影像學的CT磁共振也無法将其顯示出來。
耳石幫助感受方向變化
那我們還要相信“耳石症”嗎?可以相信。隻要了解一下耳石症的學說。
首先,耳石是已經被證明确實存在的。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耳石的電鏡照片,這些3~5微米大小的碳酸鹽結晶看起來很像一粒粒的大米。耳石存在的地方是内耳的前庭——好吧,什麼是前庭?
了解前庭前先要認識半規管,半規管是人體用來感受空間運動維持平衡的。因為我們處于三維空間中,所以半規管也有三個,水平方向的一根,垂直方向的兩根。三根半規管互為直角平面,感知各自所在平面的運動。半規管裡面有纖毛和液體,人體運動時,帶動管内的液體流動,液體的流動與慣性,讓纖毛産生擺動,纖毛擺動又産生了機體能感知的電活動。
再來說前庭。前庭,庭院嘛,自然和周圍的房間互通。内耳的前庭和三個半規管都是相通的,前庭裡的液體也和半規管裡面流的液體是一樣的。前庭的感受囊斑(别管橢圓囊、球囊,知道囊斑就足夠了)上也一樣有纖毛。但是前庭的液體流動不像半規管裡面的液體流動那樣方向規律,所以前庭囊斑的纖毛上加了很多碳酸鹽結晶——也就是耳石了。這樣纖毛就可以依靠耳石受力運動帶來的擺動來感知方向變化了。
圖 | 圖蟲創意
耳石掉落後,人會感覺天旋地轉
耳石該呆在前庭裡,如果掉到了半規管裡,其運動及慣性帶來的液體高速流動和異常流動,會讓半規管的感受變紊亂,讓人感到天旋地轉。
不光天旋地轉,眼珠子都會來回震動。如作者發病初始時看到吊燈左右來回橫移,就是耳石症引起的眼震産生的。另外還有眩暈帶來的嘔吐,甚至還有精神上的摧殘,用病人的說法,睜開眼睛是天旋地轉,閉上眼睛就是自己在轉,恍如天塌地陷一般。
好在這種發作一般都隻持續十幾秒,一般不超過一分鐘。因為隻要你不動,裡面的耳石慢慢沉下來也不動了,半規管裡面的液體也就不亂流了。
耳石症的學說,關鍵就這麼幾點。理解了很說得通,也能很好地解釋耳石症的各種臨床表現。比如耳石症的激發,都是頭位改變後出現。比如半規管内的耳石症激發眩暈有潛伏期幾秒鐘,因為頭位變化引起耳石運動,耳石運動帶來液體流動,這些連帶運動都會存在一定的滞後。
你可以相信的是,耳石症的手法複位效果非常好。前提是醫生正确判斷了耳石所在的位置,醫生通過各種激發試驗來推導石頭目前處于三根半規管的哪個地方。如果判斷正确,采取相應的複位手法,就可以讓石頭慢慢地倒回前庭去。
有時一次倒不完,要進行好幾次重複的複位操作才能一點點倒幹淨。有時石頭分開在好幾個地方,就需要用不同的手法分次将石頭倒回前庭。文中作者分享的經曆,恰好是多處半規管存在逃出來的耳石。
“我”會得耳石症麼?
按照目前的研究資料來看,大概率是會得的。因為耳石症的判斷目前有很大的人為差異,每百萬人群中的發病大概是10~600人,這個區間很大。甚至有研究推測,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過一次耳石症。
真的麼?很有可能。耳石症有很好的自愈性,很多時候睡一覺醒來就好了。想想看,你是否有過無緣無故的突然眩暈,後來又似乎沒有特别的相關疾病暴露(腦血管意外什麼的)出來,很可能就是一次耳石症的發作。
萬一要是得了耳石症怎麼辦?自然是去醫院看了,最對口的科室是神經内科和耳鼻喉科。
耳石症在一百多年前被提出,耳石症的兩個學說也隻在五六十年前被确立,直到現在也還是相關專科領域的研究熱門。如果有類似的頭位體位改變引發的短暫眩暈,可以在神經内科或者耳鼻喉科進行就診以明确診斷。
當然,診斷過程中即便考慮耳石症,也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眩暈的疾病,醫生一般都會依靠CT及核磁共振來明确。如果确診是耳石症就更不用擔心了,“良性位置性眩暈”,聽名字就不用害怕。
最後補充一句,耳石症可以單純通過手法複位來治療,但很多時候耳石還是會有一定的殘餘,臨床上存在耳石症殘餘症狀。這些殘餘症狀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一定的藥物來治療,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些家庭自我訓練的方法。
個人經曆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申鵬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