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不知道,古人的文案也大有道理可在。
“廣告文案”一詞于20世紀90年代由港台地區傳入。雖然是到那個時期才有固定的稱謂,實際上根據史書記載早在中國古代就有廣告文案的概念,并留有作品。
中國古代廣告文案的水平究竟是如何的呢?它們有都用了哪些撰寫技巧,和現今的一些主流理論能結合起來分析嗎?
這一期我們一起來分析幾個著名的古代廣告文案:
三碗不過崗
廣告文案:三碗不過崗、透瓶香、出門倒
出處:《水浒傳》武松打虎
背景:武松路過景陽岡,看到路邊酒店的酒旗寫着“三碗不過崗”,進去之後因為好奇與賣家進行了關于産品一系列的交談。
分析:首先是這句廣告語描述了酒的烈度,在宋代一般來說喝的酒度數都不太高,因此大碗喝酒是一種常态。在這個背景下,打出喝三碗酒不能過崗的标語,能引起了顧客的好奇心,引流進店。好比現在常用的廣告标語“老闆瘋了”,先聲奪人、脫穎而出。
這是一種反常式的廣告語,能夠引起目标受衆的注意,吸引他們繼續探究,主動接觸商家。在顧客進店之後,商家不僅廣告标語如此,連銷售策略也是如此,堅持“三碗不過崗”。通過進一步刺激顧客的好奇心,引出商家想對顧客傳遞的信息:
(1)我家的酒雖然是村裡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
表面上是給顧客解釋“三碗不過崗”的意思,實際上在介紹自家産品,同時刺激顧客試一試喝超過三碗會不會醉的好奇心,從而刺激産品銷量;
(2)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門倒’,初入口時隻覺得好吃,一會兒就醉倒了。
第一個詞是需要整瓶酒喝完才能感受到,第二個詞則是解釋了顧客“為什麼我現在喝那麼多都不醉”的疑問,同時刺激顧客的好勝心;
(3)我是好意,你回來看看這抄下來的官府的榜文……不如就在我家歇菜,等明日湊了三二十人,一齊好過岡。
經過引流、刺激好奇心、好勝心後顧客已經醉醺醺,此時将榜文拿出來說明有老虎在山上,把顧客逼到不得不在“我家歇菜”的地步。
按照原文可知,店家是從“三碗不過崗”将路人吸引進店,然後通過固定的廣告文案話術,一步步刺激顧客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盡可能讓顧客多喝酒。哪怕顧客不受前面的引導,也會因為最後的榜文而留在酒店過夜,既然都留在酒店過夜,又會想到喝多了又何妨,從而繼續喝酒。
這兼有描述産品特點、引流的廣告标語确實引導了不少顧客,文中也提到這一點,隻是遇到了武松這種意志堅定的顧客,沒法發揮效用罷了。
楊志賣刀
廣告文案:第一件,砍銅剁鐵,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過;第三件,殺人刀上沒血。
出處:《水浒傳》楊志賣刀
背景:楊志在汴京買刀,買家問到:“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楊志針對顧客的問題用三段式的文案回答了“灑家的須不是店上賣的白鐵刀,這是寶刀。”
分析:首先類型上是屬于廣播類廣告,所以楊志選用分段式的文案,提前将産品信息整理分類再傳遞,便于聽衆接收和理解産品信息,跟系列海報的系列文案賣點單一的處理方式類似。分段式的文案是源自對方問了一句“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
針對這一句,楊志需要将自己的産品和“白鐵刀”進行對比,突顯出自己産品的優勢。于是他通過場景設置和用典,分别做出三段文案:
- “砍銅剁鐵,刀口不卷”是指刀的質量硬度,銅鐵都能砍斷,對比之下“白鐵刀”隻能“切肉切豆腐”。接下來楊志就是實際操作一刀便将二十個銅錢剁成兩半;
- “吹毛得過”也即是刀的鋒利程度足夠在用力一吹時削斷毛發,形容刀劍極為鋒利。其中“過”字尤為精煉,“吹”作為情景中的動詞,可以理解為輕輕一吹,也可以理解為用力吹,容易被買家抓字眼,而“過”一字證明是需要用力吹,因為用力吹毛發才會在刀刃一側過去到刀背一側。後來楊志的實際操作就是用力吹,将毛發吹斷飄過去;
- “殺人不見血”一詞是用了典故“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本來是形容龍泉寶劍殺人這個功能的強大。因為不能真的去實現殺個人來證明自己産品的殺人功能,因此是用龍泉寶劍作類比,凸顯出自己的産品是非常實用的,與品牌産品(龍泉)齊名。
其實楊志這段文案是符合USP理論的,“殺人刀上沒血”是産品的特殊功效,“砍銅剁鐵,刀口不卷”和“吹毛得過”表示了硬度和鋒利有别于同類産品“白鐵刀”,提煉出來的三個賣點削鐵如泥、吹毛斷發、殺人不見血都是千百年來寶刀的典型标簽。
滴滴金
廣告文案:滴滴金,梨花香,買到家中哄姑娘。
出處:《帝京歲時紀勝·煙火》清朝
背景:滴滴金是古時候的一種煙花火炮名字,跟現在的仙女棒煙花差不多。它會一邊燃燒時,一邊冒出朵朵金星,燦爛欲滴,非常好看。
分析:首先類型上屬于廣播類廣告,适用于聲音傳播,類似吆喝,因此技巧上用了疊詞和押韻,讓文案更有節奏感和朗朗上口,易于傳播。其中“滴滴金”形容了煙花的顔色及形狀,而“梨花香”則是形狀和氣味,都通過比喻将産品的外觀特征清晰而具體地傳遞出來。
而最後一句“買到家中哄姑娘”則是通過情景設置,由燦爛欲滴的外觀鋪墊導入,定位消費群體(小夥子),突顯能夠滿足“哄姑娘”這個功能性訴求。
長長長長長長長
廣告文案: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出處:民間傳說
背景:據說古代某個豆芽店開張,一位秀才贈送了以上這副對聯。真正的意思是:豆芽生長(zhang)得很長(chang),豆芽長期(chang)地生長(zhang)。
分析:首先作為平面文案,一連十四個“長”字本來就有足夠的創意引流,而且使用了雙關,通過多音字的方式,将“長”解釋為名詞/形容詞“長(chang)”和動詞“長(zhang)”,而且長(chang)同時又雙關為“長期”和“長度”兩個意思,也就是說一個“長”字已經蘊含了三種解釋。
這三種意思的組合,将産品的外形特點生動地描繪出來,同時表達了對店家的美好寓意——長做長有。并且,對聯和疊字的兩種技巧,将平面文案更具可讀性,增加韻律美,讓文案便于傳播。
廣告文案是創作者有組織性的對産品和品牌的文字性描述,是一種商業營銷行為,因此諸如“日啖荔枝三百顆”、“若把西湖比西子”等非商業營銷行為,創作者隻是抒情達意時自發地對産品和品牌進行描述,是不屬于廣告文案的。因此古代廣告文案中不會提到嶽陽樓、黃鶴樓上面的題詩,更不會拿出各大詩人對某地某山景色的描繪來分析。
下一期,我們繼續聊聊古代廣告文案
#專欄作家#
作者:fat c,“奇葩的腦洞”,一名腦洞奇葩患者,專注于創意營銷分享。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