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這句話出自儒家著作《大學》裡,其中“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合稱“八條目”。強調修己是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隻是修己之後順其自然的結果,《大學》一書說明了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内在聯系。
可見不管你是想明明德于天下,還是治國齊家,他們的基礎都是“格物”。可見弄清楚格物,對于弄清楚八條目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古人的典籍,受限于字數的問題,總是言簡意赅,給後學留下了很多解釋的空間。
今天立叔和大家分享一些,我關于什麼是“格物”的,一些小的思考。
什麼叫格物?
第一層含義:
格,解釋為感格,即為深刻地感受。物:解釋為一切外部世界。
格物就是深刻地從外部去感受這個世界,從而獲得内心世界的大道。中國文化很講究天人合一,道家的《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的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可以通過宇宙間,毫不起眼的人,窺見天地的“道”。
《莊子·知北遊》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蝼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翻譯:
有一次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所謂道,究竟存在于什麼地方呢?”莊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必定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可以吧。”莊子說:“在蝼蟻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說:“在小草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越發低下了呢?”莊子說:“在磚瓦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莊子說:“在大小便。”東郭子無語了。
是的,道無處不在,所以天人合一,也可以說為天物合一,天蝼蟻合一,甚至天屎溺合一。
我們去感格物體也好、事物也罷,主要的目的就是從中,獲取“道”的蹤迹。當然啦,能在物體、事物裡格出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七歲時,王陽明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嶽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谒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緻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緻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産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毫無目的的格物是沒有結果的,因為哪怕在一個小小的竹子上,也包含了上千、上萬的道理。所以要因事而格、因情而格。
第二層含義:
格是格除,物是一切有形無形的名相、色相,使貪嗔癡慢疑不生。
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思想的傳入,産生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化融合。思想家們結合佛教觀點,重新審視《大學》裡格物緻知的觀點。“格除一切有形無形的名相、色相,使得回歸到‘明德’無垢的狀态。”
“格”字在中國漢字裡,有格擋的,格除的意思。
第一步是“格除”内心的五蘊偏愛,使得内心那個本自具足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明明德”、“如來本性”得以彰顯。
第二步才是格擋,當我們内心世界清澈明淨了,然後再注意将外界能影響我們内心物質欲望的東西,格擋在外。這裡就要說一下,格和擋的區别了。
“格”是我們主動的向外阻隔,以“格”為進。而“擋”正好相反,是一種被動防守的狀态,以“擋”為退。
不管是内在格除,還是外在格擋,“格”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貪嗔癡慢疑。不能讓這些情緒左右明明德升起,影響般若的大智慧。
總結一下:
格物,格的是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