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親人或者所愛之人的離去,我們總是下意識選擇逃避,死亡這個詞語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是遙遠而讓人恐懼的。然而,你知道麼,死亡結束的是一個人的生命,而不是兩個人的關系。
今天的文章,我們用溫暖的眼光去審視死亡,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感受,死亡并不一定總是意味着哀傷和放手,它也可以是一種溫暖和持續。
什麼是“持續的紐帶(continuing bond)”?我們常說睹物思人,心理學上把這個“物”視作一種與已逝者之間持續下去的聯系,叫作“持續的紐帶”。
“持續的紐帶”指的就是一個人與逝去的家人或朋友保持一種持續的情感聯結(Klass, Silverman, & Nickman, 1996)。這種情感聯結可以通過無形(如思念)或有形(如紀念文字)的方式表達;它也可以承載悲傷或快樂的情緒。
這種“持續的紐帶”使得人們與已逝者之間仍然保持着某種“聯結”。這是人們選擇面對喪失與哀恸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在親人或朋友離世的時候,“持續的紐帶”可以幫助人們感覺到彼此的關系仍然可以得到持續,不需要勉強自己學會放手。
“持續的紐帶”可以是已逝者生前所用的物品、他親手栽下的花或是喜愛的一處風景。這些事物的存在,讓人們的思念有了實體的寄托,是可以調和死亡帶給我們的痛苦和恐懼的,甚至可以帶來希望和喜悅。
這些紐帶使得人們與已逝者之間的情感聯結沒有随着後者的離世而中斷,而是持續了下去。人們沒有強迫自己遺忘與他們的點滴回憶,也沒有強迫自己不去懷念,這種對待死亡的方式,反而使人們能夠更平靜地面對死亡帶來的哀傷。
人們為什麼需要與失去的親人保持這種“持續的紐帶”?越來越多的經驗讓人們發現,與逝者持續的情感聯結能夠幫助人們面對哀傷,減輕對死亡的恐懼。
早期的心理咨詢認為,人在面對喪失與哀恸(loss and grief)時,應當把自己從與逝去親人的這段約束性的關系中解放出來,逐漸适應一個沒有對方的新的生活,并最終學會在生活中和其他人建立新的關系(Freud, 1957)。
時至今日,大多數人也仍然這麼認為,并會這樣勸慰喪親的人,“不要再去想,忘了Ta,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然而,事實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這樣絕對,人們也無法完全從過去的關系中脫離。
而“持續的紐帶”則幫助我們與逝者保持了一種持續的情感聯結——我們不需要可以地切斷彼此間情感的聯結,不需要删除屬于彼此的快樂回憶,不需要強迫自己放下對Ta的想念。Ta仍然可以作為一個情感對象而存在,我們也仍然可以愛Ta。
同時,我們也願意相信,将來有一天,即使自己離開了人世,我們身邊的人也不會忘記我們,仍然可以和自己保持這種持續的情感聯結。
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死亡并不總是意味着喪失與分離,我們彼此的情感可以不用被割裂或遺棄,也不是隻有悲傷和恐怖的場景,還有我們對Ta的愛與思念。這種對死亡認知的改變和對喪失與分離感的弱化,有助于幫助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如何找到健康的“持續的紐帶”?值得指出的是,“持續的紐帶”也并不總是具有積極的意義。不健康的(maladaptive)持續紐帶,也有可能會讓人困在喪失的痛苦中。
一般說來,儀式(ritual)與紀念是兩種健康的持續紐帶。
1. 儀式(Ritual) 告别式/葬禮,與婚禮、畢業典禮類似,都是幫助人們表達情感、尋找意義(findingmeaning)的儀式。這些儀式,都像是在我們漫長的人生叙述中劃下的重點,讓一些記憶變得更隽永深刻。不過,告别式不一定是沉重、悲切的,也未必是聲勢浩大的。
2. 紀念 人們還可以通過文字(傳記、信件、日記等)、音樂、影像等方式,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讓自己感受到與對方的感情是可以一直持續的。
就像開篇所說的,死亡帶不走的是我們之間感情上的聯系,這種“持續的紐帶”是感情的延續,用正确的心态看待死亡,懷着對已逝者的愛,我們更能看到溫暖和希望。
你和你愛的已逝去的人之間的“持續的紐帶”是什麼?在評論區留言給我們吧
收藏文章?不如順便關注我們——頭條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