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六季開杠了,節目一開始就全場高能,開播不到一周,熱搜頻繁被奇葩們占據。和場上唇槍舌戰的隊員相比,那個坐在台上笑裡藏刀的馬東,光環好像弱了許多。但身為節目創始人的馬東,不僅将這些奇葩從天南海北聚在了一起,還時不時在辯論場中戲谑一下選手,看似無心實則次次戳心,有意無意的激發辯手的潛能。這個笑裡藏刀的胖大叔,其實才是那個賽場上的控場人。
于是好奇,是什麼樣環境培養出馬東這樣的性格,明明在聚光燈下卻一次次将焦點推給别人,明明很博學,卻每次都以搞笑的方式讓觀衆以為他就是來調節氣氛的。翻遍了馬東接受過采訪的資料,發現這和他的父親:馬季先生的教育方式有關。
馬東出生于1968年12月25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出生前,父親馬季已經被打成現行反革命,被下放到黑龍江的一個農場勞動。1971年馬季回到北京,3歲的馬東看着陌生的父親喊了句“叔叔~”,馬季的眼淚“唰~”的就下來了。回到北京的馬季開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相聲創作中,忙碌的工作讓他對馬東無暇顧及,那段時間的馬東頑皮的如個猴子。童年的馬東雖然是相聲大師的兒子,卻和相聲沒有半點關系。因為馬季會把兒子攆到房間裡,讓他去寫作業,不許兒子聽他們談論相聲。
在《奇葩說》中馬東曾爆料,小時候有次放學回家,被幾個高年級的學生攔住說:“來,給我們說段相聲,說了就讓你走!”,但馬東低着頭說不會,相聲大師的兒子竟然不會說相聲,這差點讓這幾個學生笑掉大牙。馬東說,“那段時間我很排斥‘馬季的兒子’這5個字”。也是從那次以後,馬東悄悄找來了父親收藏的相聲集,花了幾個月記了上百個段子。有次碰到父親考驗徒弟,說着說着,有個段子裡一個包袱漏掉了,馬東在房間裡脫口而出就給補上了,大家都很驚訝。馬東也以為父親會表揚他,可是父親連看他一眼都沒看。
正是這樣的父子相處模式,讓兒時的馬東多少有些叛逆。以至于長大後,這種影響還在繼續,這也就為他在2012年事業巅峰之際離開央視埋下了伏筆。
他曾說:“我的人生好多次歸零,26歲從澳洲回到中國,歸零;從湖南台回到北京,歸零;2004年我開始做《挑戰主持人》制片人,2006年我做大賽,後來不做了,在綜藝這塊歸零;然後離開中央台,我又歸零。我喜歡這種感覺,我覺得這麼活着才有意義。”
仔細看馬東的人生軌迹就會發現,他的每一次歸零,其實都是為了重新出發,并且一次做的比一次好。究其原因,這和父親在馬東叛逆時對待他的态度息息相關。
父母的态度決定孩子的高度
對年幼的馬東而言,馬季絕對算的上一位嚴父。馬東想學相聲,父親跟他說“你死了這條心吧,我一句也不會教你,你不是這塊材料!”,馬東不懂父親不想讓兒子受當年他所受之苦,隻是覺得父親狠心,所以年幼的他對“馬季的兒子”一事一直耿耿于懷。
稍大點,父親慢慢開始讓馬東自己做選擇。為了逃離父母,18歲的他懷揣夢想,漂洋過海去澳大利亞學計算機。出國那天,父親沒留過多的話,隻是默默地給他收拾了四個大箱子,超重了30多公斤。
等馬東再大些,父親開始完全尊重他的選擇。學成歸來,本可以找一份很不錯的互聯網工作,但馬東突然意識到,平平淡淡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選擇去電影學院攻讀第二學位,父親知道後,對他說:“你這點像我。我以前在新華書店工作,也算端着鐵飯碗,但是我對相聲入了迷,說相聲時才會有滿足感、幸福感。你也應該去為自己的理想做事情。”
有網友說,這對父子的相處模式有點像《西遊記》裡孫悟空和如來佛祖的關系。3歲之前馬東沒見過父親,後來父親回來忙于工作又無暇顧及馬東,這讓馬東的童年就像在花果山的孫悟空般,沒有約束、無憂無慮。等他稍大點想學相聲時,父親的形象出現了,一切開始不一樣了。孫悟空不也是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讓他開始目中無人,為了尋求刺激,他跑去挑釁玉皇大帝“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于是大鬧天空,沒想到引來如來佛祖。
如來佛祖的父親形象也是在這裡第一次出現,面對犯了錯的孩子,他說服教育無果後,便搬出了家長權威,用武力鎮壓,賜你一座五指山好好去反省。那時想學相聲,被父親無情拒絕的馬東,像極了被壓在山下的孫悟空,空有抱負卻被家長權威無情壓制。取經初期的悟空像極了兒時叛逆的馬東,馬東想學相聲所以去偷學段子;悟空想回花果山所以總在伺機而逃。好在通過引導,他們最終都走上了正确的路。
回過頭來再看馬東那些帶點叛逆的歸零行為,背後正是來自于年幼時父親的包容。他知道,不管怎樣父母一定是他堅實的後盾,這是一次次敢于歸零勇氣所在。
孩子敢于打破常規,源自在“叛逆期”父母的心态在心理學上,孩子一般會經曆兩個叛逆期分别是:3歲左右和11、12歲左右。而這兩個時期,父母對待孩子的态度,會對孩子一生的性格帶來直接影響。
比如3歲左右的逆反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有了我的概念,于是他們會把“我不要……”“我要……”挂在嘴邊。但這時父母往往會陷入焦慮中,因為孩子一下子開始不聽話了,不管你說什麼,他都要反着來。以前那個說東不往西的乖寶寶。突然不見了,于是家長抑郁了。
但在積極心理學來看,孩子三歲左右出現各種不聽話的行為純屬正常,這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邊界感,他們開始區分我的、你的、他的。同時這還說明孩子開始學習如何拒絕别人。如果這段時間,家長一直打壓孩子,則會讓孩子出現逃避(偷東西)、退行(咬手指、扣指甲)、甚至武力反抗等行為。
再來說說,11、12歲左右的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叛逆其實是孩子内心世界急劇膨脹,導緻他們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獲取各類知識,這會讓他們的自信心急劇增加,加之年紀偏小,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限,導緻内心膨脹和外在自我不匹配。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時常覺得老子天下第一,誰要反對他們說的話,就是跟他們故意過不去。
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不懂得順勢而為,還采用對待小孩子的方法,一味的進行打壓。這會對孩子青春期叛逆埋下伏筆,嚴重點可能父子反目成仇。在積極心理學來看,孩子内心極度膨脹,其實是在學怎樣與外界處理自身關系。他們必須有這麼一個過程,才能更準确的把握自己在這個社會所在的位置。所以家長在叛逆時期,正确的做法不是打壓或放縱,而是積極引導。
那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引導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呢?▼首先,家長需要轉變思路,所謂的叛逆期,其實就是孩子快速發展期。
《向西遊記學育兒》的作者韋志中老師曾說,“給孩子的兩個發展時期起名為“叛逆期”的人,一定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在作怪,他們拿出父母權威那一套,認為孩子不聽自己的就是叛逆,其實從積極心理學來看,那不過就是孩子成長的兩個必經階段。為什麼要叫“叛逆期”,而不叫“機遇期”呢?”
深以為然,不管孩子3歲,亦或是11、12歲,這都是孩子獨立人格發展的兩個關鍵時期,前者獨立人格剛剛開始形成,後者孩子的獨立人格開始和周圍對抗、尋求平衡。隻有父母改變自己的思想,堅信這個時期不過是成長路上兩個正常的人生階段,放平心态才能改變面對孩子的态度。
馬東曾說“我父親希望我是一個普通人 ”,哪怕是在他最叛逆的那幾年,父親也沒和他反目,這種平和的态度讓馬東終身受益。
▼其次,孩子處于叛逆期,引導要有收有放
當孩子經曆叛逆期時,家長不能一味的打壓,由于叛逆期孩子的各項人格都在逐步健全,過分的打壓不僅不會讓孩子順從父母,反而可能招來抗壓反彈,導緻一場“大鬧天宮”。
身為父母能做的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在進行引導。叛逆期最大的特點是會變得很軸,脾氣說上來就上來,這時候千萬不能擺出家長權威那一套,而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如果雙方都很激動,可以先冷處理,離開現場,等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問問孩子當時的想法,“是媽媽剛才那就話,讓你不舒服了嗎?”,再和孩子一起就事論事的讨論。
▼最後,孩子成長路上,家長角色要做到“三位一體”
所謂的“三位一體”實際是指,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要:時而在前引領,時而在左右陪伴,時而在後面跟随。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陪伴策略。
孩子很小時沒有自我意識,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在前引領,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告訴孩子什麼是原則,什麼是底線;慢慢地,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選擇,這時候家長就需要退一步,陪伴孩子左右,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内,自己做選擇,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後來,孩子逐漸長大,家長就需要再退一步,退到孩子身後,讓孩子承擔起自己該有的責任,必要時給孩子建議,但要自知父母的建議已經不能左右孩子的思維了,孩子的生活需要他自己去面對。這就是真正的“三位一體”式陪伴。
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最初需要用緊箍咒督促他才會去打妖怪,到中期已經能主動去找妖怪了,這其實就類似于孩子心智成熟的一個過程。
馬東曾說,“父親的一生沒有遺憾,他一生都奉獻給了相聲,最後戛然而止,雖然帶給我們極大的痛苦,但他的一生沒留遺憾",沒有遺憾,應該是馬東對父親最深的祝福。他給父親整理自傳書稿《一生守候》,在寫兒子的那一章裡,見到了這樣的字句:“馬東是我最大的驕傲和自豪!”。這是我所能想到的身為兒子最大的安慰,這對父子的相處模式,真的值得身為父母的我們去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