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多了一個新的打卡點,
引得攝影愛好者們紛紛前往。
光影裡的古舊建築,悠長而浪漫。
細葉榕如大地母親,遮天蔽日。
△百年榕樹下, 都是古墟當年的回憶和過往
這裡,叫做均和墟,
位于廣州白雲區均禾街道之上。
除了出片極佳,甚少人知道它的過往。
要知道,這裡曾是廣州當年最大的古墟之一。
而更少人知道的是,
白雲區,也是廣州現存古墟遺址最多的地方。
古墟,是這邊對傳統商貿市集的稱法。
時光倒退100年前,
旁邊的流溪河船來船往,熙熙攘攘,
這裡是廣州對外最重要的商貿集散地。
傍水而來的古墟,
如河流,涓涓潤物,滋養着白雲人。
除了機場和白雲山,
這裡其實暗藏着百年的寶藏生意經。
衆多的古墟,
奠定這裡的商業基因和底蘊,
從頭頂呼嘯而過的飛機,
讓白雲成為廣州和世界對接的第一個窗口。
△更多有趣的人,來到這裡
越來越多有趣的人來到這裡。
世界大師們和他們的作品,
也在這裡點燃了整個廣州。
低調的白雲區,
我們了解的還是太少了。
01
百年古墟,商業基因
去往均和墟,
即便從廣州市區出發也有點距離。
需要途徑幾段高速,甚至臨近機場。
現在的均和墟,已然寂靜而祥和。
但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時,
還是讓我們聽到了,時間奔湧而去的聲音。
時間回到1915年。
因為一場洪災,洪水沖毀了原來的橋頭市,
周邊鄉民迫切期望就近能有墟市,
均和墟便應運而生。
我們從裡面穿行而過,
最顯眼的,
是當時管理村落間行政事務的均和公所。
公所前面,
細葉榕彌漫。
一些舊物光影斑駁,
時間也仿佛靜止下來。
榕樹下,阿叔阿公們聚集着聊天。
偶有遊客和年輕人路過,
他們熱情打着招呼
「早晨啊!」
現在,依舊居住在這裡騎樓的,
大多都是長者。
年輕人幾乎全部搬離。
唯有當我們看到那些當年的騎樓商鋪時,
才提醒着我們百年前這裡的商貿榮光。
自古以來,
有水域的地方,就有文明。
因為貼近流溪河,商船的往來和通行,
讓這裡一度成為了貨物上上下下的集散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河流的脈搏,
讓這裡跳動起了最初的商業基因。
和一位老街坊聊天,
跟我們說起舊時的集市——
「以前墟期到了,周邊的石馬、平沙、羅崗、清湖村的居民都會趕過來“趁墟”。」
現在還能看到的騎樓,當時都是商鋪。
賣農副産品居多,或者生活女工用品。
一眼看過去,人頭攢攢,萬客雲集。
如今,近百年過去。
商鋪已經不在,但記憶依舊。
盡管經過了重修,
但舊石磚裡裡,還留着當年的痕迹。
沿着騎樓往前走,
有一棟承載了這百年商業洪流的建築。
平和大押。
是廣東省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間當鋪。
也是當年這裡的居民們,
繁榮商貿的見證。
△這裡見證了當時白雲區的商貿繁榮
2011年進行保護修繕之後,
這裡也成為了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走進内裡,
裡面還原了當年最繁榮時的典當場景。
這座舊當鋪帶來的曆史厚重感,
讓人肅然起敬。
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業。
有人的地方,就有買賣。
歲月更叠中,這些白雲區最初的商業痕迹,
就像均禾附近的流溪河。
潤物細無聲地,
将人們的生活帶入時代的浪潮。
這些年來,
白雲區更大的商業巨浪,正在到來。
02
白雲深處,皆是生機
2019年來到廣州白雲區的劉二囍,
也沒想到,
自己的書店會一直在這裡待下來,
并有了更多維的發展。
「本來隻是乘坐飛機的必經之路,
沒想到也成為某一種意義上的歸途。」
△1200的讀書室,将很多新的生活方式帶到了白雲
這些年,白雲區的商業發展,
确實颠覆了不少人的誤解和存疑。
如同它的名字一樣,
白雲深處,有奇迹。
「刮目相看」,
來到這裡的人們都這樣說。
舊時繁榮的積澱,和商貿的細水長流,
以及一直以來的交通樞紐和通衢地位,
讓白雲區一直是廣州和世界對話的第一個窗口。
和依靠河流碼頭的古墟一樣,
白雲區樞紐的調性,也為這裡帶來了活力,
亦帶來了新的機遇。
2004年8月,舊白雲機場搬走。
白雲新城正式落成。
各種新的商業機會紛至沓來,
時代浪潮,進行了一場新的創意經濟的空間叙事。
承擔國際交往重任的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在這裡;
廣州最大的兒童公園,在這裡;
世界大師紮哈設計的無限極廣場,在這裡;
廣東畫院、城市規劃院、省實白雲新城校區,培英中學白雲新城校區,在這裡。
韓後、嬌蘭佳人,還有上面提到的無限極等傳統企業,也在這裡。
而随着時代和科技以及創意經濟的發展,
這座先鋒商業的領頭羊,也迎來了不少有趣的後浪新潮流。
剛剛提到的1200獨立書店的創辦人劉二囍,
就是其中一位。
在廣州二十年的他,
将1200做成了廣州獨立書店的标杆,
也在2019年來到了白雲區。
他把書店和1200讀書室,放在了雲門。
我們去探訪這裡時,
頗有點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之意。
看到豁然開朗的小花園,就覺得,到了。
作為廣州獨立書店的标杆,
1200是第一個做起來24小時書店的地方,
也是第一批把跨界生活方式帶進空間的書店。
由于自身調性獨特,選書從不求全,
這裡吸引了一大批有想法有思考的廣州青年。
來到白雲,
一開始劉二囍是被環境吸引,
而後,是他發自内心的「哇塞」。
數年未進白雲深處,劉二囍發現自己沒選錯。
「這裡已經是一個有質感的城市社區」。
1200裡的空間,狹長而迂回,
建築學出身的他選書有自己的想法,對于空間也有自己的思考。
随處可見的隻言片語,
說出了當代人的心聲和不容易。
「這個世界會好的」
一度也成為這裡不少讀者的精神朝聖。
「現在,做書店要突破邊界感,書籍是底色,生活空間是呈現。」
二喜和我們分享,
「或許不是傳統書店的做法,
但這就是現階段,我們要作出的進步和改變。」
在白雲這幾年,1200也做了不少事情。
從剛開業時的公共藝術項目,到長久的讀書室。
到現在的文藝電商。
二囍把倉庫也放在了白雲區。
「白雲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這種交通樞紐的一種擔當,或者說,一種角色。」
這幾年,
越來越多的人文的藝術的設計的元素或者機構來進駐到這裡。
二囍跟我們說,
「也是因為這裡有足夠的養分,足夠的人群去支撐着他們。」
在白雲,
确實越來越多有思考的年輕人,決定做一些新方向。
這家被稱為廣州「夢華錄」的新式茶局,
也是一個例子。
△對印茶局,創始人把自己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創始人姚雯璐是個年輕的媽媽,來自杭州。
生了孩子後的她,渴望找到自己的夢想。
于是,她想把自己的一生所愛——茶文化,
做成年輕人的人間至味。
走遍千山萬水,搜集了108款好茶和故事之後,
今年,她啟動了。
她用自己更潮更新鮮的模式,去烹調茶,
用更現代的審美,去呈現茶文化。
「讓年輕人也會真正愛上茶。」
現在每到下午,茶局裡幾乎滿座。
現代網感和傳統古典的融合,
姚雯璐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裡,也幾乎還原了《夢華錄》裡的無數個經典瞬間。
從烹茶的工具到煮茶的細節,細緻,獨特,創新。
包括蘇州老師傅專門做好,
冷鍊運輸來的江南果子。
配上一人一席的茶,氛圍感十足。
姚雯露用了三個詞來形容白雲新城。
「慢生活」「人情味」「新經濟」
△新的商業模式和形态,正在慢慢改變着白雲區在人們眼裡的印象
慢生活——
是毗鄰廣州之肺白雲山,越來越宜居的生活環境;
人情味——
是白雲老街坊們對生活中熱氣騰騰的煙火之氣;
新經濟——
就是白雲眼下的總部經濟業态,是商業未來。
她很喜歡蘇轼的一首詞——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說的就是我心中的白雲區。」
03
世界大師,靈感彙聚
人類的吸引法則是,有趣的人終會相遇。
這個法則放在商業浪潮裡,同樣相通。
也想劉二喜說的那樣,
對于很多人來說,
白雲區有着足夠的養分。
有想法的人們,将設計、藝術,以及更多創意經濟和生活方式,
帶到了白雲區。
不僅是1200、對印這些新興的生活方式,
世界建築女王紮哈設計的無限極廣場,也落地在這裡。
莫比烏斯環的設計,形成了靈動、開放式的美學空間。
「綠色,可持續,與未來科技相結合」
事務所中國區總監大橋·谕先生曾說,
「像城市的大門一樣,讓每個人可以走進來,走到一起。」
設計在商業推動,和城市公共藝術上的注入,
愈來愈深刻。
2019年,廣州設計之都全面動工建設,
目标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産業國際品牌集聚地。
同一年,白雲區的領導來到何鏡堂院士工作室,
誠邀他設計其中的核心建築「設計殿堂」。
希望可以在這裡點亮建築設計和文化交流的亮光,
讓其成為一個先鋒符号,
也成為一處城市文化高地。
秉承着「兩性三觀」的設計理念,
在兩觀「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和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原則上,設計殿堂優雅出爐。
以方形“懸浮寶盒”姿态屹立在複雜的場地中。
有廣州特色,有嶺南風情,有人文關懷,有設計魅力。
很有特色的,是其中一個高低錯落的花園平台。
整個立面,用不鏽鋼管形成通透的界面,
為設計殿堂的參觀者,提供半室外的休閑空間。
市民們透過不鏽鋼管的縫隙看到外面的景觀,若隐若現;
而從室外看的時候,又有垂簾和薄紗的效果。
「因為廣州嶺南的氣候,整個建築和公共區域聯動,打造出了陰涼的公共空間。」
我們對話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鏡堂建築創作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中平和陳曉虹博士。
他們和我們分享,
「一方面,是對氣候的适應,另一方面,是對公共活動的鼓勵和支持。」
陳博士告訴我們,
在籌建過程之中,設計殿堂的理念得到了來自白雲區各個方面的支持。
周邊七米寬的車行道景觀化處理,與公園融為一體,
城市道路,讓位于設計之都景觀中軸線的設計殿堂。
「東邊是景觀綠化公園,北邊是雲谷公園,設計殿堂聯動了整個區域,讓市民們漫步,就可以走進殿堂。」
白雲區能看到設計的價值,認可設計帶來的産業驅動力。
這一點相當具有前瞻性。
剛剛,
這裡結束了一場關于包豪斯風格的設計展會,
越來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動也即将拉開序幕。
包括何鏡堂、計文波,設計大師的工作室,紛紛落地于此。
吳院長和陳博士和我們分享,他們希望這裡成為,這裡也必然成為——
一個以設計為核心,交流跨界的平台。
帶起一場新的時代風潮。
其實,這場風潮已一直在潤物細無聲地,滋養着這裡。
國慶期間的假期。
位于黃邊的時代美術館,
也迎來了不少對于藝術有想法的青年人。
這個在白雲區做了近二十年當代藝術的美術館,
一直堅持着對藝術的初心。
一年四個展覽,國内外精心挑選。
雖然微弱,
但它的存在也一直在影響着人們的感官和思潮。
它不僅是一個展覽呈現的場所,也是一個刺激藝術實踐和文化生産的空間。
是中國南方城市化進程中,一個獨特的案例。
由時代美術館發起的南方收藏家聯合會和我們分享——
他們希望立足于現有的藝術生态之中,
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維護和補充性工作,
同時提供一個自由、開放、互動的平台,推動當代藝術生态的廣闊發展。
和南方收藏家聯合會一樣,
懷有同樣想法和追求的,還有來自中海地産的一幫人。
這是一家「不太一樣」的地産公司,
在海珠做過不少有意思的實踐——
把方所引入社區、和中大一起做街道微改造;
将隻能在K11的藝術展帶入街坊的日常生活……
在白雲,中海看到了設計之都對未來的滋養力量,也傾注了誠意。
在考察了上海深圳多個藝術豪宅區後,
中海基于新公共空間的思考,聯動多方藝術機構和資深人士,
在設計之都旁呈現一個以藝術人文為主題的街區。
在這裡,咖啡、人文書房、藝術展都是樓下的日常,
白雲的生活有了新想象。
也應了那句對印茶局創始人的話——
「我覺得這裡啊,未來可期。」
這個廣州最低調的區,
已經站在了浪潮之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