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常用方言詞

常用方言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3 17:33:34

常用方言詞?閑來無事翻看《新華字典》,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方言用字,進而又由這些字想起一些事情,于是記錄下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常用方言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常用方言詞(這些方言用字你認識嗎)1

常用方言詞

閑來無事翻看《新華字典》,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方言用字,進而又由這些字想起一些事情,于是記錄下來。

之一: “滗”

滗(音bì),指擋住渣滓或泡沫把液體倒出來。

這個字在南八鄉人的生活中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用字。而且在其原有的意義上有所引申,但凡把液體倒出來都可以稱之為“滗”,而不必擋住渣滓泡沫。

比如“倒茶”我們一般叫“滗茶”,來了客人,第一件事是“掇凳坐”(端凳子給客人坐),第二件事就是“滗茶喝”。小時候,這兩件事情是做得最多的。隻要有客人來了,母親第一句話就是:快,給誰誰“滗”茶喝。掇椅坐的事情一般就是大一點的哥哥姐姐們做了。

還有就是我們小時候很窮,吃油都是很節省的,一年大概也就十來斤菜籽油。所以每家每戶都有一個陶制的小油壺,每次都是從大油壺裡小心翼翼的把油“滗”到小油壺裡,炒菜時再拿着小油壺沿着鐵鍋畫一個圈圈,讓油自己流向鍋底。如果你一不小心“滗”多了,鍋底竟有油沉積,那是要被母親罵做“敗家子”的。

然而也不是所有傾倒液體都可以用“滗”的。據我理解,要用“滗”,一般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容器要小,精緻,比如杯子、碗等;二是比較貴重的液體,比如油、茶、酒等。你要是挑了一擔水說“滗”到水缸裡,那就是笑話。這個時候,我們也是用“倒”的。

之二:“坌”

坌(bèn),意為灰塵聚集的樣子。一看到這個字,我最先想到的是兩個場景。

一個是燒竈。

小時候,我們家裡做飯都是土竈,燒的是“粑”(稻草等做成的像“8”字的燃料),往土竈裡面添柴火我們稱之為“施粑”。而“施粑”這類活一般都是家裡較小的孩子做的。俗話說“火要空心”,我們小孩子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往往都是幹冒煙沒有火。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鼓起腮幫子使勁的對着竈門吹,這一吹不要緊,柴火灰夾雜着濃煙就會“坌”我們一臉的。掌瓢的哥哥或者姐姐這時候一般都會大吼一聲:搞麼鬼,搞得灰直“坌”的。

第二個是掃地。上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都要打掃教室,而且必須要自己帶掃帚。那時候條件差,也沒有拖把和自來水,都是幹掃。所以每天放學以後,教室裡甚至整個學校裡面都是灰直“坌”的。掃完地的我們也一般都是被“坌”了一頭一臉的灰!

“坌”在南八鄉方言裡應用時非常多的。刮大風的時候也可以說刮得灰直“坌”。形容一個人跑得快你也可以說:呀勒,跑得好快呀,跑得灰直“坌”個!另外,當你剛剛做完清潔桌面上就有一層灰,這時候你也可以說:空氣真髒,桌面一下就“坌”了一層灰!

之三:“抻敨”

“抻”:( chēn)義為拉,扯,拉長。敨:(tǒu)義為把包着或卷着的東西打開。

這裡我先來說說“抻敨”連用。在南八鄉話裡面“抻敨”據我所知至少有以下兩層意思:一是指某東西很平整,比如被子、衣服、紙張等很平整,我們可以說它們很“抻敨”。二是指人長得漂亮,且一般指男性,相當于帥。也就是說南八鄉人說一個男人帥不說帥而會說:這人長得蠻“抻敨”的。

“抻”在南八鄉話裡面是非常常用的字,意義基本接近于平、平整。最常見的組詞就是“牽抻”或“拉抻”。這兩個詞的意思就是把某種東西拉直、扯平。比如床皺了,你可以說:快把床“牽抻”;而衣服皺了,你則可以說:快把衣服“拉抻”。

“敨”,按照字典裡面的意思就是拿着畫的上軸讓下軸做随重力向下打開整幅畫的運動過程。而在南八鄉話裡,“敨”的動作更加生猛。比如衣服上面有灰塵,你捏着衣領上下用力抖動,我們稱之為“敨”,這整個動作我們可以說是“把衣服上的渣滓敨幹淨”。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又要給大家将一個故事了:我有一個同事姓吳,喜歡打麻将,但水平不高,火氣也不大好,每次都把口袋裡的錢輸得幹幹淨淨才肯下桌子。因此,大家給他取了一個綽号“吳敨”。意思是他每次都輸得衣服口袋像“敨”了的一樣幹淨,一文不剩。何其貼切!由此也可以看見方言俚語的魅力。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我們把漂洗衣服叫做“敨衣服”,這應該是“敨”字的另一個引申義了。農村家庭一般是在家裡用肥皂搓洗好衣服以後再拿到水塘或者“港”裡把肥皂水“敨”幹淨了再晾曬。

之四:“厾”

厾(音 dū )義為:用指頭、棍棒等輕擊輕點。如:厾一個點兒。

“厾”在南八鄉話裡的讀音為四聲,基本上同普通話的“豆”子音相同。它的意思出了上述之外,還有相當于插、頂或刺的意思。也就是說除了用筆在紙上打點可以叫“厾點”外,它還有刺穿、頂起或者插入的意思。

還是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比較好理解。

其一,我們這個年齡小時候都應該有穿縫補過的衣服的經曆,當我們衣服上面有一些破洞或開線的時候,我們的母親就會說:快把衣服脫下來,我給你“厾幾針”。 “厾幾針”的意思就是縫補一下,當然主要是針對不大的破口。

其二,我們都知道甲魚好吃。以前是沒有家養的,都是靠自己捕捉。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辦法就是拿着魚叉到幹了的水塘、湖泊去“厾”,我們稱之為“厾甲魚”。具體方法就是将尖利的魚叉在泥水裡不停的“厾”。因為甲魚一般都是在稀泥裡面的,而“厾”到甲魚和“厾”到泥土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感覺“厾”到甲魚了,用魚叉一掏,甲魚就浮出了水面。

通過這兩個例子,相信對“厾”字有了一定的理解。總之,在南八鄉,但凡用尖的或者棍狀物體去接觸另一個物體,我們都可以用到“厾”。比如刺紮到手,你可以說:刺好“厾”人;瓦房漏雨了可以用竹竿“厾”一下;甚至老人家拄着拐杖來了你也可以說:他直“厾”直“厾”的就來了!

之五:“齁”

齁(hōu)有三種含義:

1.鼻息聲:~聲。

2.吃太鹹或太甜的東西後使喉嚨不舒服:這鹹菜真~人。

3.方言,很,非常:~苦。~鹹。~冷。

在我們的方言裡面,實際上“齁”字的衣裳三種含義是三個不同的字。

先來說第一個含義:鼻息聲。這個字相信年輕的父母們是最不陌生的,因為嬰兒一旦感冒發“齁”了,那就很可能感染得肺炎了。這裡裡的“齁”指的是呼吸時肺部發出的聲音。另外我們在形容某人特别鐘愛某種東西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是也會用到 “發齁”。比如說某人愛錢如命不擇手段就可以說:你要錢“發齁”。

第二種含義:吃太鹹或太甜的東西後使喉嚨不舒服。在形容這種感覺時,我們是念“哈”的,我們把這種感覺稱之為“哈人”,特指吃劣質食油或其炸過的東西後喉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比如小時候家裡窮用糠油炸“麥殼”,吃到嘴裡就“哈人”。

第三種含義:很,非常。這個在我們方言口語裡面是非常常用的,不過我們是讀“呵”的。比如很冷或者很熱,我們可以說“齁冷”、 “齁熱”,很好吃我們可以說“齁好奇”,說一個人很笨我們可以說這人“齁苕”等等。總之,隻要是表達“很、非常”意思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用“齁”來代替。

之六:“庹”

庹(tuǒ)的含義:1.中國一種約略計算長度的單位,以成人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為标準,約合五市尺。2.姓。

這個字我們方言念四聲,相當于“拓”。現在用的人恐怕已經不多了,但是在我小時候,這是一個最形象的長度單位。那時在農閑的時候大人會“打要”,“要”是用稻草打成的,可以用來捆東西,比繩子粗。“要”的長度大人是一“庹”,而對于我們小孩子就最少要兩“庹”了。還有就是搓麻繩,牛繩最少要三“庹”,給我們小孩子跳的繩大人一“庹”就夠了。

之七:“埯”

埯(ǎn)字字典裡的注解是: 1.挖小坑點種瓜、豆等2.點種時挖的小坑。

在南八鄉的方言裡面基本上是用的它的第二層意思,而且面也有所擴大。我們把很小的眼、洞、窟窿都稱之為“窟埯”,比如牆上的小洞我們稱之為“壁(南八鄉方言念bia,四聲)窟埯”,麻雀最喜歡把窩做在“壁窟埯”裡。我們誇一個人聰明可以說:這人真有心肝“埯”。意思就是說這個人有竅,像藕一樣心裡有“埯”。

我們比較常見的一句罵人的話是:嗯哈了埯。意思是:你瞎了眼。蓮蓬裡沒有果實的地方我們也稱之為“哈埯”,義即像瞎了的眼睛一樣沒有内容。

水是很重要的東西,沒有水水稻就無法生長,農民就得餓肚子,所以每年到了播種的季節我們都要把田埂上的放水溝用泥巴封住稱之為“築缺口”,把漏水的耗子洞、蛇洞之類的堵上,稱之為“堵漏埯”。這些工作稍一馬虎,滿田的水一夜之間就會漏個精光,稻秧就别想插下去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