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7日報道稱,拜登可能在下周召集首次“四國機制”(Quad)”(美、日、印、澳)領導人峰會,以對抗中國。這将是拜登上任以來主持的首次峰會。但會議中,印度的态度正在發生變化,對這一機制的前景态度有所含糊。
其實當這個“四國機制”出現時,印度就是最弱的一個。因為印度雖然體量龐大,但印度的限制也非常多。不同于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三國中有美日軍事同盟和美澳軍事同盟關系,印度與這三國隻有防務合作而沒有同盟關系,合作深度相比美日、美澳要淺層得多。這與過去印度一貫奉行的不結盟政策有很大關系。
當然,印度人民黨上台後開始對不結盟主義提出挑戰,印度國内對此辯論非常多。不過我們看到的是,印度迄今為止并沒有明确放棄不結盟政策,因為印度仍然有很多現實顧慮。原因其實是結構性的。
一方面,印度确實希望利用中美關系走向競争實現自己的利益,這點很正常,方式也是印度式的猥瑣流。不過中美戰略競争其實對印度而言仍然很難帶來真正的機遇,印度需要的發展其實更多需要依靠與中國的合作而非與美國的合作,印度現代化最大的敵人是他們自己,站隊美國印度能獲得的并不那麼多。
同時,印度要站隊美國就必定與中國為對手,但印度并不願意站在對抗中國的第一線,而更希望可以讓美國沖在前面印度在背後分散中國注意力的模式。印度執政精英其實清楚自己并不能真正撼動中國的地位,兩國國力差距很大,如果印度站在對抗中國的第一線也要付出相當大的戰略代價。中國如果将印度視為一個戰略對手,那麼中國不僅将在很多産業轉移上對印度進行限制,同時還可以在南亞地區逐步破壞印度的經濟中心地位,削弱印度賴以生存的南亞霸權地位。相比于中國可以完成這樣的長線戰略,印度的應對恐怕會是緩慢而缺乏有效性的。
更糟糕的是,印度也許認為自己得罪得起中國,但由于美國與俄羅斯關系依然緊張,印度與美國走進很可能将破壞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俄羅斯重視與印度的關系,但是如果印度與美國走得太近,俄羅斯也将對印度的戰略可靠性産生懷疑,其時不時地敲打印度完全可以給印度帶來持續的麻煩。别的不說,如果俄羅斯武器裝備對印度減少供應,印度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受到直接沖擊。
在2020年鼓勵印度制造邊界态勢的動因中,美國特朗普政府站在反華第一線是外部的激勵因素,然而可以預計的是,美國進行政黨輪替後,拜登政府不會再如特朗普政府那樣固執地全方位惡化中美關系,他們更傾向于尋求長期的競争關系下進行危機管控,并同時做大經濟增量,中美關系的無限制惡化不是民主黨的戰略目标。因此,與民主黨打交道的印度也會更擔心自己被美國賣了,如果美國不願意無限惡化中美關系,那麼印度也沒有特别的必要站在反華第一線成為那個最容易下手的軟柿子。
整體來看,印度對四國機制表現出猶豫是正常的,有些大國博弈印度終究玩不起。
其實對于印度而言,利用南亞的地緣優勢在誰都不得罪的情況下維持大國之間的平衡仍然是上策,尼赫魯當年選擇的路徑沒有什麼錯,時至今日依然完全可以做到。最典型的例子是,截至2021年3月1日,印度農民抗議示威已經造成了298名農民死亡,這一規模比鄰居緬甸抗議示威的傷亡人數還多,西方媒體卻基本沒有在意。這說明,印度在外交上的“人畜無害”定位依然沒變,國際環境其實一直都頗為寬松。
印度現代化的問題在于内部,這不是拿着中印關系投靠西方就能解決的。印人黨焦躁地進行改革,同時還主動惡化與中國的關系,在短時間内可以凝聚不錯的支持率,但實際上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隻是往後延宕。而如果印人黨無法實踐“印度教文明優于其他文明”的意識形态,那麼其未來面臨的麻煩也會逐步放大。印人黨的改革能力在印度獨立後算很強的,但要觸動更多利益仍然需要時間和魄力。隻要沒有真正有效的、觸動傳統利益的改革或革命,印度就依然是那個印度。
不過雖然如此,印度惡化中印關系的目标至少在短期内不會改變,區别僅僅在于發作時間。所以,印度縱然在四國機制上表現出猶豫,但我們也不指望在短時間内中印關系就得到改善,一旦中國國際環境惡化,印度仍必定沖出來。因此,對印度仍然不能過于放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