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音圖像的種類
根據經典内容,将觀音圖像分為顯教觀音、密教觀音、中國化觀音。求那跋陀羅(394-468)翻譯的《請觀音經》言道 : “大悲觀世音憐憫救護一切衆生,故而說咒曰:普教一切衆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應當一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大悲大名稱救護苦厄者,如此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燒衆名香,五體投地,向于西方,一心一意,令氣息定,為免苦厄,請觀世音。”《請觀音經》是一部早期密教陀羅尼系的經典,經文中提到他是“救護苦厄者”,又說 “五體投地,向于西方”,内容又具有法華系和淨土系的特色,可見觀音是跨不同經系和宗派的信仰,十分普遍,無怪乎現在有 “家家觀世音”的說法。
1、顯教觀音
(觀音菩薩 犍陀羅2-3世紀)
(大足石門山觀音窟北宋)
法華《普門品》描述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佛像藝術中常見看到觀音救苦救難的場景。印度五世紀阿旃陀石窟第4窟入口側面的浮雕,就表現了觀音菩薩救象難、野獸難、羅刹難、火難等的畫面。
(觀音救苦救難 印度阿旃陀石窟 第4窟入口側面 五世紀)
中國隋代出現的敦煌壁畫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頂的壁畫為一鋪觀音經變,不但表現了觀音救難的畫面,如救火難、水難、羅刹難等,還表現了觀音菩薩化為三十三種不同的樣貌,說法度衆的畫面。
(觀音經變敦煌壁畫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頂 隋代)
根據淨土系的經典,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脅侍,所以常以阿彌陀三尊的形式出現,另外,在西方淨土圖中也時常可見觀音菩薩的身影。《觀無量壽佛經》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
頂上毘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觀大勢至菩薩。……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因此冠有化佛,成為觀音菩薩的重要特色。西夏十三世紀的來迎圖,觀音菩薩即冠現化佛和冠有寶瓶的大勢至菩薩合持一個金色大蓮台來迎接往生者,往生西方淨土。
(西方三聖來迎圖 西夏)
除了遵循印度的圖像傳統,中國人也創造出許多印度、西域所不見的觀音菩薩圖像。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楊柳觀音”,他一手持楊柳枝,另一手持淨瓶。其經典依據《請觀音經》,是在中國出現的觀音造像。
(唐代 銅鎏金 淨瓶觀音)
根據《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為求法門要義,先後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成佛之道的過程。
觀世音菩薩即為五十三位善知識之一,他住在南方的補陀落迦山(Potalaka),該處不但“衆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而且“泉流萦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
後世佛教徒據此就稱普陀落迦山為觀世音菩薩的淨土。在造像上常以岩石座象征觀音菩薩的淨土。
(遼代 木雕彩繪自在觀音 )
2、密教觀音
早在北周就有翻譯的《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當時未廣流傳。直至唐代密教興起。十一面分别是:前三面慈相,見善衆生,大慈與樂;左三面嗔相,見惡衆生,而生大悲(威猛降服);右三面菩薩面狗牙上出,淨業行人,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衆生,而生怪笑;頂上一面作佛面。其十一面各戴花冠,花冠中各有阿彌陀佛。
(唐代 十一面觀音像)
千手千眼觀音(台北故宮收藏)一手中有一眼,共千手,故有千眼,手中各有不同持物,日月、劍戟、淨瓶、楊柳等等。觀音菩薩頂上有三十二個佛頭,下方護法(天龍八部)。
有此千手千眼觀音像沒有千手,僅有四十臂。佛教認為世界分為色界、欲界和無色界三種。而在生死輪回的迷界,又依不同的果報,分為二十五類。而四十臂觀音的每隻手均可救渡二十五有界的衆生,故其為千手千眼觀音的另一種形式。
(南宋 千手觀音)
(大理國 多臂觀音)
唐代馬頭觀音(現憤怒相,象征觀音菩薩慈悲幫助衆生去貪等三毒煩惱,去除苦難、災厄)。除了斧頭、棍棒等持物外,馬頭觀音菩薩手中的念珠、蓮花、淨瓶等,都是顯教觀音手中時常執拿的器物。
(馬頭觀音唐代)
3、中國化觀音
南北朝時期,我國即有觀世音菩薩應驗記的編纂。宋代以來,與觀音有關的文學作品,如筆記小說、戲曲傳奇、僞經寶卷等更層出不窮,觀音已成為我國佛教文學中的主角。
這些文學作品不但對觀音信仰的傳播有着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在它們的基礎上,我國又發展出魚籃觀音、南海觀音、白衣觀音等不見于佛經記載的圖像,更為中國美術增添了不少光彩。
此外,宋代還出現許多觀音群像的組合,如大足北山的十三觀音窟,為宋代的石窟,除了中間自在坐的觀音外,其他的十二尊觀音手上的持物各異,也多不見于經典的記載,這樣的作品在四川宋代的石窟中時有所見。
(十三觀音窟 大足北山 宋代)
在所有的中國代觀音中,南海觀音最為大家所熟悉。根據與南海觀音相關的話本、寶卷,有一隻孝順的白色的小鹦鹉曾跟随觀音去南海修行。又言,善财、龍女都是觀音的弟子,所以在明代以來的南海觀音的造像裡,時常可以發現鹦鹉和善财、龍女的出現。
(明代 法海寺壁畫 水月觀音)
另外,明朝末年還流行九蓮觀音的信仰。明神宗的生母慈聖皇太後好佛,據說她在夢中九蓮菩薩曾教授她《佛說大慈至聖九蓮菩薩化身度世尊經》(又稱《九蓮經》),醒後她錄下全文,神宗将此經收入經藏,并宣稱慈聖皇太後即九蓮菩薩的化身。
至于九蓮菩薩的形象,據說神宗“命取庫藏吳道子觀音畫像,改以慈聖容貌,喚作九蓮觀音像。”
(明代 九蓮觀音圖)
自萬曆十五年(1587)起,勒石頒賜天下各寺供奉瞻仰。同時(清)宋起鳳《稗說》卷四雲:“皇五子生痘,蓋上(崇祯帝)與田妃最愛者。上夜于妃宮得夢,見李太後(即慈聖皇太後)坐金蓮花現身半天,狀如世之圖畫白衣大士然,首結螺髻,身披璎珞。”因此九蓮觀音多頂束螺髻,身披璎珞,身側有九朵大蓮花。
4、觀音是男是女
米芾(1051-1107)《畫史》載,他家收藏的戴逵(326-392)《觀音》“其相天男,……觀音作天女相者皆不及也。”由此可見,北宋時,女相觀音已經出現。
明代 魚籃觀音
宋人的小說曾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的文句,來描寫觀音像。無怪乎宋、元時期著名的講唱文學《西廂記》,在描述張生第一次在寺院中看到崔莺莺時,第一個感覺便是崔莺莺就美若水月觀音一般。
的确宋、元以來,觀音化現為女性的傳說不斷,也發現了不少女相觀音的作品。
明代 丁雲鵬 白描觀音像
明末,觀音特别受到女性信徒的尊崇,但當時的文士胡應麟(1551-1602)對這個現象頗不以為然,他在〈觀音大士現像靈應記〉中,開宗明義即言:“觀音大士絕不聞有婦人”,他考查六朝以來的雜記小說,發現“唐以前塑像固不作婦人也。”
唐代 敦煌藏經洞 絹畫 二觀世音菩薩圖
“宋、元間,觀音像亦有作婦人者,然是變相,未必如近時。”又言:“而觀世音之稱婦人亦當起于宋世,元僧簡陋無識,遂以為妙莊王女,可一笑也。今觀世音像率作婦人,故人間顯其夢兆,無複男子相者,俗遂真以觀世音為婦人。不知夢生于心,兆征于目,心目注瞻,皆非男相,則恍惚示現,自當女身。”
宋代觀音木雕 荷蘭國立博物館
舊題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記》言道:“一人問應元曰:觀音大士女子乎?答曰:女子也。又一人問:經雲觀音菩薩,勇猛丈夫,何也?答曰:男子也。又一人曰:觀音一人,而子一男子一女子者,非矛盾乎?答曰:非也。
宋代觀音木雕 荷蘭國立博物館
觀世音無形,故《普門品》述現衆身為人說法,既然現衆生,則飛走之物至蠛蠓酰雞,皆可耳,豈直男女乎?”謝肇淛(1567-1624)在《五雜俎》亦言:“佛氏之教,一味空寂而已,惟觀音大士慈悲衆生,百方度世,亦猶孟子之于孔子也。大士變相無常,而妝塑圖繪多作女人相,非矣。既謂大士,豈得為女。既謂成佛,則男女之相俱無矣。”
(清代 改琦 男相觀音)
觀音是男是女?觀音大悲,為救度衆生,化身千萬,所以他不但可化為女,也可化為男,甚至于化為動物、昆蟲。應“以何身得度,既以何身示衆生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