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的情緒如何來的

人的情緒如何來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20:37:55

你的情緒來自哪裡?

——華生的“小艾爾伯特實驗”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誕生

華生提出,情緒反應是我們對環境中某種特定刺激的條件反射。換句話說,人的情緒反應是習得的。

一、實驗的理論假設

華生提出,假設一種刺激自動地導緻你産生某種特定的情緒反應(如恐懼),倘若這種體驗每次重複時都伴随着其他事物,如一隻白鼠,那麼,白鼠在你的大腦中就會與恐懼建立起聯系,導緻你會害怕白鼠。他認為,我們天生并不害怕白鼠,這種害怕是通過條件反射習得的。這就是他最著名的“小艾爾伯特·B實驗”的理論基礎。

二、實驗過程和結果

被試艾爾伯特·B是一名 9個月大的孤兒,從出生起就一直待在醫院裡。研究人員和醫護人員都認為他在心理和生理上很健康。為了了解艾爾伯特是否害怕某種特定刺激,實驗者給他呈現白鼠、猴子、狗、有頭發和沒頭發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絨棉。研究者密切觀察艾爾伯特對這些刺激的反應。艾爾伯特對許多動物和物體都感興趣,願意接近它們,并不時觸摸它們,從沒表現出絲毫的恐懼。因為這些東西不引起恐懼,所以可以将它們看做是中性刺激。

實驗的下一步是要确定艾爾伯特對巨大的聲音是否會産生恐懼反應。所有人,特别是嬰兒,都會對突然發出的巨大聲音産生恐懼反應。因為這種反應是無須學習就會發生的,所以巨大的聲音被看做是“無條件刺激”。在實驗室中,實驗者在艾爾伯特的身後用錘子敲一根1.2米長的鐵棒。這種聲音的突然出現,使他受到驚吓而哭泣。

人的情緒如何來的(人的情緒是怎麼來的)1

華生的“小艾爾伯特實驗”場景

現在就可以檢驗艾爾伯特的恐懼情緒是不是條件反射的結果了。真正的條件反射檢驗是在艾爾伯特11個月大時進行的。因為研究者曾對通過實驗引起兒童恐懼反應的做法感到猶豫,但最後他們決定繼續進行。

實驗開始時,研究者向艾爾伯特同時呈現白鼠和令人恐懼的聲音。一開始,艾爾伯特對白鼠很感興趣并試圖觸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時,突然敲響鐵棒,突如其來的響聲使艾爾伯特十分驚恐,這一過程重複了3次。一周以内,重複同樣的過程。在白鼠與聲音的配對呈現 7次後,不出現聲音,單獨向艾爾伯特呈現白鼠時,你可能已經猜到,艾爾伯特對白鼠産生了極度恐懼。他開始号啕大哭,轉身背對白鼠,向遠離它的方向移動,他爬得飛快,以緻研究者不得不沖過去抓住他,以免他從桌子的邊緣掉下來。對于一種物體從沒有恐懼到産生恐懼隻有短短的一周時間。

研究者随後想要探讨這種習得的恐懼是否會遷移到其他物體上——在心理學術語中,這種遷移叫“泛化”。如果艾爾伯特對其他刺激物産生恐懼,那麼這種習得的行為就已經泛化了。一周後,對艾爾伯特的再次測試發現,他仍舊對白鼠産生恐懼。随後研究者欲測試這種恐懼是否泛化,他們呈現給艾爾伯特一種與白鼠相似的動物——白兔。用研究者的話來說:“消極反應立即出現,艾爾伯特盡可能地遠離動物,低聲抽泣,然後大哭起來。我們讓他觸摸兔子時,他卻把臉埋在墊子裡,然後用四肢将自己支撐起來,邊哭邊爬走了。”在這種條件反射建立之前,艾爾伯特并不害怕兔子,并且沒有讓他将兔子與恐懼建立特定的條件反射。

同一天,研究者依次給小艾爾伯特呈現白毛狗、白色皮毛大衣、一袋棉花和華生頭上的灰白頭發。他對所有這些東西都感到恐懼。華生甚至把一個聖誕老人的面具呈現給小艾爾伯特,猜猜他的反應會是什麼?對聖誕老人的面具感到害怕!

華生想知道在條件反射的情緒反映中,習得的情緒是否會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如果艾爾伯特對這些動物和物品的恐懼反應隻發生在實驗室而不發生在别的地方,那麼其研究成果的價值将大大減弱。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者特意将艾爾伯特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房間進行同樣測試,那裡燈光更明亮,在場的人更多。在這種新環境中,艾爾伯特仍然明顯對白鼠和兔子感到恐懼,隻是不像以前那麼強烈。

華生和他的同事想要做的最後一個實驗是觀察艾爾伯特新習得的情緒反應是否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久,艾爾伯特被人收養并即将離開醫院。因此所有測試中止了31天。31天後,給艾爾伯特呈現聖誕老人的面具、白色皮毛大衣、白鼠、白兔和白毛狗——一個月後,艾爾伯特仍然對這些東西感到十分恐懼。

華生還計劃對艾爾伯特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以消除他的這些恐懼反應。然而,小艾爾伯特在做完最後一個實驗後不久就離開了醫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矯正實驗沒能進行。

三、實驗意義

華生在這項研究及他的所有工作中有兩個基本目标:一是證明人類所有的行為都起源于學習和條件反射,二是證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我們的行為來自潛意識——是錯誤的。雖然這一實驗帶有方法上的缺陷,并且因明顯違反了人類行為研究中現行的倫理學标準而遭到諸多诟病,但卻在很大程度上留給心理學界一筆巨大的财富,它令人信服地說明了情緒行為可以通過簡單的刺激-反應手段成為條件反應。這一發現對開創心理學的另一個主要學派——行為主義功不可沒。

華生很快指出,他的研究成果與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的精神分析理論相比,能更直接和簡潔地解釋人類的行為。華生認為,一個弗洛伊德主義者會把吸吮拇指當做追求快樂的本能表現。然而,艾爾伯特會在他感到害怕時吸吮拇指。拇指一放到嘴裡,他就不再害怕了。因此華生把吸吮拇指解釋為一種阻礙恐懼産生的條件反射。華生和他的同事還就弗洛伊德學派會如何分析艾爾伯特對白色皮衣的恐懼進行了預測:弗洛伊德學派的分析家可能通過夢來進行分析,這個夢顯示艾爾伯特在3歲時想玩媽媽的假發,卻遭到媽媽的嚴厲斥責。華生用艾爾伯特的例子主要想說明,成年人的情緒困擾不能總歸因于少年時代的性創傷。

(來源:李不言主編《誰之錯:四句話點透心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新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