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親子關系的好壞往往和親子交流方式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系。無效的溝通交流隻會成為親子關系成長中的攔路虎。
比如孩子外出沒有及時告訴家長,家長明明很擔心,回家後看到孩子沒事,立馬臉色一變,訓斥起了孩子的錯誤,卻絲毫不講自己的擔心,也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孩子心裡本來有幾分愧疚,見父母态度強硬,就頂撞了起來,就這樣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
如果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他們的擔憂,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理由的話,這樣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成為連接父母和孩子的橋梁,通過這樣的交流,父母就會更理解孩子,孩子也會更愛父母,更加懂事。
那麼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交流,孩子才會更懂事呢?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場景下孩子的心聲,以及如何溝通。
1.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孩子不想上床睡覺時,家長常常會說:還不回你的房間去,這麼晚了,趕快!我都說了幾遍了!
孩子會覺得:我現在還不困,不想睡覺。我還想看電視,還想玩玩具。我也不知道時間是什麼,爸爸媽媽給我制定睡覺時間,提醒我睡覺,慢慢的我身體中的生物鐘就會調好,然後養成按時睡覺的好習慣。不過不能強制我去睡覺。
其實,父母想要督促孩子上床睡覺時,可以問:睡覺時間到了,你想先刷牙還是先聽故事呢?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放到選擇上,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事,之後孩子就可以順理成章的上床睡覺了。
2.當孩子說“不”的時候這個時候,通常情況下,家長會有點生氣,總是很不屑的說:小孩子懂什麼,怎麼這麼犟,我都是為你好。
其實孩子說不的時候,是在嘗試表達自己的主見,表達自己的獨立性,想要告訴父母自己在長大。
如果父母換個角度,告訴孩子,你可以說不,但我想聽聽你說不的原因,循循善誘的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
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勇敢,敢于表達自己的主見,敢于做自己。
3.當孩子不小心弄壞了東西假如孩子不小心弄壞了東西,父母總是很生氣:你看你,怎麼把這麼貴的東西給弄壞了,我下次能給你買,怪事就出來了。
這樣會讓孩子很委屈難過,孩子心裡本來就很緊張很害怕了,父母的責罵會讓他們更自責難過。
在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沒有關系,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來試試,一起把它修好吧。這樣會讓孩子在認識到錯誤的同時,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懷。
4.當孩子不讓别人玩玩具大多數父母在這個情況下,會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先把玩具給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可孩子可能特别愛惜自己的玩具,可能害怕别人把自己的玩具弄壞,強制孩子分享會讓孩子感到委屈。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選擇,比如孩子再玩一會兒,然後給别人玩,或者給别人另外一個玩具。這樣孩子就會從中做出選擇,并且學會分享。
孩子的哭可能會讓家長手忙腳亂,也許氣急敗壞。
其實孩子還小,如果他們通過哭來達到過自己的目的,那麼他們就可能再次嘗試,他們不會明白哭是不對的,哭對他們而言,是達到自己目的的有效語言,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本能方式。他們想通過哭來看看父母的反應。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不哭的話,我們一起來看看應該怎麼辦。耐心的引導孩子去嘗試新的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方法。
6.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大多數父母在這個時候耐不住性子,會訓斥孩子,嫌棄孩子笨手笨腳,甚至可能動手打孩子。
這種解決途徑隻會讓大家都很生氣,隻能讓事情越來越糟。
假如父母可以先安慰孩子的情緒,然後引導孩子清理桌子。那麼結果可能會與衆不同,孩子很有可能會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用心的把桌子擦幹淨。
7.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不包含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導緻的睡覺時間沒完成作業)
這個時候,父母給孩子說:你真是急死人了,都這個點兒了還沒寫完,我看着你,趕緊寫!
這種訓斥不能讓孩子明确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可能更加慢慢悠悠,覺得反正父母還陪着自己。
父母可以嘗試着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現在是睡覺時間了,沒寫完不準寫了,明天自己跟老師解釋吧。
這樣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督促孩子加快寫作業的效率。
8.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如果孩子見人沒有打招呼,很多父母就會當衆批評孩子沒有禮貌。殊不知,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變得自卑。
父母應該理解孩子,換位思考,給孩子台階下,在孩子見人沒有打招呼時,父母可以舉一個孩子有禮貌的例子,告訴别人孩子可能有點不好意思,平時還是很有禮貌的。
孩子聽了這些之後,就會想要達到父母說到的,不願讓父母失望,就可能會開口跟别人打招呼,慢慢的就懂禮貌了。
9.孩子的襪子髒了大多數父母會說,襪子髒了,脫下來,我給你洗吧。
剛開始孩子不懂什麼,漸漸地孩子就會心安理得的接受,覺得父母就理所應當為自己洗襪子,甚至認為父母原本就應該為自己服務。
其實父母應該慢慢的委婉的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每天都要工作是很累的,應該盡己所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多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自我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會讓孩子變得更有擔當。
如果孩子問了一個大人不會的問題,很多父母都會敷衍,甚至不高興的責怪孩子:整天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想法,好好學習就行了。這種做法會極大地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實父母要敢于承認自己不會,然後與孩子一起去研究探索。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在不斷的探索中,孩子的好奇心會得到滿足,同時容易養成锲而不舍的精神,養成愛思考愛探索的好習慣。
11.孩子早上不起床賴床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習慣,大多數孩子總是賴到最後一秒才起,然後着急忙慌的去上學。
大多數父母在這個時候都會一邊責怪孩子:“你看你總起的這麼遲,叫你的時候為什麼老不起!”,一邊幫孩子收拾東西。這樣的訓斥,對孩子而言幾乎沒有效果,第二天孩子依舊會賴床。
父母不如換個角度,當孩子早上不起床時,可以嚴肅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叫你,如果你還不起,就會遲到,就要受到老師的批評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想清楚就好。如果孩子沒有起,那麼他就會承擔相應的後果。如此一來,他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下次就不敢賴床了。
12.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也不寫作業,心裡的火就很大,大多數家長都會直接關掉電視,大喊着要孩子去睡覺,去寫作業。這個時候孩子可能照着家長的想法做了,但孩子會不開心,覺得家長不可理喻,太過專制。
父母應該能冷靜下來,和孩子商量,了解孩子還想看多長時間的電視才願意去寫作業,願意去睡覺。如果時間合理,就和孩子約定好,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去幹應該幹的事。
這樣到了一定的時間,孩子就會自覺的關掉電視,去完成作業或者去睡覺。
13.大人做錯事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當然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犯了錯,自己視而不見甚至強詞奪理的話,還是心裡會很不服氣。
如果父母做錯事之後敢于承認,其會及時的道歉、解決。那麼孩子會樹立明确的是非觀,當孩子自己不小心犯錯時,也就有了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
以上包含了家長常常面臨的很多育兒難題,希望家長們可以有所收獲,在生活中一步步的實踐,用更好的交流方式,去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