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及技巧

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及技巧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8 20:20:31

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及技巧?小學語文中年段古詩教學現狀及對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及技巧?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及技巧(小學語文中年段古詩教學現狀及對策)1

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及技巧

小學語文中年段古詩教學現狀及對策

——以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為例

一、古詩教學呼喚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課時分配——亟待深思熟慮的謀劃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古詩結構嚴謹,抽象難懂,而且情景交融,含義深奧。統編教材又将原先四年級上冊中的《古詩兩首》改為《古詩三首》,古詩數量的增加使教師的教學時間變得更加緊張,原先在課堂中逐字逐句翻譯詩意的教學方法,根本不能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内完成教學任務。

(二)學法指導——遭遇隔靴搔癢的尴尬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更多地是關注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古詩教學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得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詩,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簡單、易操作的學習古詩的方法。

(三)教學效果——多遇事倍功半的結局

目前的古詩教學,教師雖然花很長時間去教授,但是學生卻依舊聽得雲裡霧裡,一知半解,對古詩隻能做到死記硬背,找不到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古詩教學方式變革的價值追尋

在古詩教學中,從原先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我們需要做出方式的改變。古詩教學,并不是僅僅為了教會學生古詩的意思、詩人的情感,而更需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才能夠真正做到理解詩意,體悟詩情。教師不必在課上花費力氣将詩意、情感“灌進”學生腦子裡,教學時間可以從原先的四課時縮減為兩課時,學生自學古詩之後,也可以有充足的課餘時間去思考、感受詩人的情感,體悟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這樣不僅解決了教師課時緊張的問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力,也将必然帶動教師的自身發展。

三、古詩教學有效性策略的路徑解碼

(一)借助文本注釋,深化内涵理解

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的《古詩三首》與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古詩兩首》相比,最大的區别除了數量的增加之外,還多了文本的注釋。在《古詩三首》中,每一首古詩的旁邊,都标注有對難理解詞語的解釋,讓學生在提前自學時,能夠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讀懂古詩的内容。

筆者拟以執教《古詩三首》中的《題西林壁》為例,談談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借助文本注釋去理解古詩。

首先,在自主學習環節,設計了如下自學任務:

出示自主學習的任務:①借助文本注釋,簡潔地說說詩意。②同桌交流,互相說一說,一人讀詩,另一人說意思。③同桌彙報。

這樣将詩句翻譯的任務交給學生讨論交流,讓他們借助文中的注釋,試着自己去理解古詩的含義,遠比教師逐字逐句解釋的課堂氛圍要積極活躍得多。那麼,具體該如何教會學生巧妙地借助文本注釋理解詩意呢?

1.将注釋代入詩句中去理解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注釋理解詩意,但是有的學生卻并不知道該如何借助注釋理解。其實,看注釋時,需要将這些注釋代入到整個詩句中去理解意思。

2.縱觀全詩,理解注釋

詩句中的注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稍加改動,讓詩句翻譯起來更加通順合理。例如在《暮江吟》一詩中,“吟”的注釋是“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如果直接将這一注釋代入詩題中,就直接解釋成了“傍晚在江邊的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可想而知,這樣理解詩題并不合理。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單純地将這一注釋直接代入詩題去解釋。可以在理解“吟”意思的基礎上,對此注釋稍加改動。在理解了“吟”的意思後,便可以将其意思替換成“吟誦”,我們将“吟誦”代入到詩題中,就可以順利地将“暮江吟”翻譯為“傍晚在江邊的吟誦”。

3.積累注釋中的常用解釋

對于詩句中的注釋,我們除了用于理解詩意外,還需要勤加積累,要求學生将詩句中的一些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積累起來。例如最常見的“吟”“之”“送”等,在學過古詩《暮江吟》《送孟浩然之廣陵》後,學生就可以記得其意思分别是“吟誦”“到”“送别”等。等到下次再學習相同題材的古詩時,學生就可以熟練地将它們的意思代入到詩句中,這樣理解詩意就更加輕松了。

(二)放飛童心想象,領悟詩情畫意

我國古代詩詞語言精練傳神,内容博大精深,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詩句所描繪的内容想象畫面。所以,筆者在執教《古詩三首》中的《雪梅》時,設計了以下環節:

師:當讀到《雪梅》的時候,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

生:我從“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仿佛看到了梅花和冬雪在比美,她們都覺得自己漂亮,誰也不讓誰呢!

師:你真是有想象力呀!請你讀一讀正在比美的梅花與冬雪,它們真是美極了!

生:我從“騷人擱筆費評章”中,看到了詩人盧钺在書房中寫詩,他看着窗外的美景,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窗外不肯服輸的冬雪與梅花。

師:可真是傷腦筋呀,請你做一回大詩人,讀一讀這一句“騷人擱筆費評章”。

師:你又看到了什麼呢?

學生根據畫面想象,腦海中浮現出一幅清新秀麗的梅雪争豔圖。既領悟到古詩中的意境美,也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可是在日常的古詩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的想象脫離了古詩本身,都是一些天馬行空的胡亂猜想。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畫面想象緊緊圍繞古詩文本呢?

1.抓住關鍵詞,進行合理想象

想象不應是漫無目的的,如果脫離了古詩文本,想象将毫無意義。古詩是學生想象的依據,所有的想象都應該圍繞着詩句進行。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進行想象。例如《雪梅》一詩中,筆者指導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梅”“雪”“騷人”“費”等進行合理想象,想象梅花的樣子,想象詩人此時此刻在煩惱什麼事情。這樣貼近詩人生活的想象,既真實,畫面感也更強烈。

2.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想象

想象并不是單純地指腦海中浮現詩中的畫面,也可以指“聽”見詩中動聽的聲音,“聞”見詩中迷人的花香。在《雪梅》這一詩的想象中,筆者便指導學生,除了要“看”見畫面,還要“聽”見聲音,“聞”見味道。所以,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才有了“聞見梅花香”“踩在雪地行走”等豐富多樣的體驗。這樣不僅讓詩句的畫面更強烈了,也貼近了詩人的生活,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

(三)緊扣詩眼主題,直擊教學本質

古人寫詩最講究煉字,總是去搜求最貼切的字詞入詩。這一點我們從賈島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詩眼”是古詩的點睛之筆,是整首詩中最傳神、最精練的字詞,抓住“詩眼”就能抓住古詩的主旨。

在執教古詩《題西林壁》時,筆者将“看”作為本首詩的“詩眼”,所有的問題都圍繞“看”設計:

師:讀了《題西林壁》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麼畫面?

生:我仿佛真的來到廬山腳下,看到了那高聳的山峰。

師:真是巍峨的高山,請你讀一讀這高聳的山峰。(生朗讀)

生:我看到了茂密的樹林。

師:那裡的景色一定很美,請你讀一讀這秀麗的景色。(生朗讀)

生: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群山。

師:大詩人蘇轼看到這些群山與美景後,他有了新發現,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生:他發現他看到的廬山景色有點不一樣。

師: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不一樣的美景吧。

師:明明是同一座廬山,為什麼作者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呢?

生:因為詩人有時是遠看,有時是近看,有時是從高處向下看,有時是從低處向上看,所以他看到的景色不一樣。

師:你可真會讀書,請你從不同的角度看一看這風景秀麗的廬山。

在日常的古詩教學中,該如何尋找“詩眼”,讓古詩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簡潔有效呢?

1.挖掘“詩眼”,品味詩意

在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從挖掘“詩眼”入手,找尋全詩中的關鍵詞,引領學生品味古詩的含義,體會古詩的意境美。例如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學生找到關鍵詞“看”,圍繞“看”進行思考,體會詩人不同方式的“看”,從而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營造的意境。

2.圍繞“詩眼”,設置教學環節

因為古詩本身深奧難懂,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教師的問題會變得十分瑣碎,經常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地“抛”給學生,讓整個古詩教學散了架,課堂變得“破碎不堪”,學生也更加難以理解古詩的主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試着抓住“詩眼”來設置教學環節,将整首詩串聯起來思考,課堂中所提的問題都圍繞着“詩眼”而設計,将所有瑣碎細小的問題變成一個大問題。這樣不僅能讓古詩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簡潔,學生學習古詩也能更加輕松。

(四)整合對比異同,提升鑒賞能力

編者既然将三首古詩放在一課中,那麼我們可以試着找尋其中的關聯,将三首古詩進行整合,尋找其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以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為例,其中三首古詩分别為《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看起來三首古詩都是寫景,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三首古詩也有細微的差異。雖說三首古詩都是寫景,但後兩首《題西林壁》與《雪梅》中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需要學生去尋找發現,所以在此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環節: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題西林壁》與《雪梅》這兩首詩有什麼不同嗎?

生:作者不同。(彙報作者蘇轼與盧钺的資料)

師:你們從這兩首詩中學到了什麼?

生:我從《題西林壁》中,明白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因為詩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沒有辦法看清廬山的全貌。

師: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生:我們應該從廬山中走出來,這樣才能看清廬山真正的樣子。

師:你真是一位小哲學家,原來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事物所呈現的樣子也不同,要想真正看清它的真面目,得從裡面走出來,辯證地去看待。

師:那麼從《雪梅》中,你又學到了什麼呢?

生:其實雪和梅都很美,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沒有必要非要一争高下。

師:是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作者借梅雪争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

學生以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三首古詩,不僅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那麼,在古詩教學中,該如何指導學生将三首古詩進行比較,找到它們的不同點與共同點呢?

1.在異中求同

通過研讀教材,筆者發現《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這三首古詩在題材上都是寫景,分别描繪了傍晚江邊的景色、廬山的風景以及冬日梅雪争春的绮麗景色。學生可以從這三首古詩中,仔細觀察研究寫景題材古詩的特點,從而對寫景題材的古詩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日常訓練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從題材、體裁、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找尋三首詩的共同點,從而達到觸類旁通,能夠學習其他相同類型詩歌的效果。

2.在同中求異

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找到三首詩的共同點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試着找尋三首詩的不同點,使學生的思維不局限于一首古詩之中。雖然《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都是屬于寫景題材的詩,但是作者借景所表達的情感卻并不一樣。《雪梅》與《題西林壁》除了都是寫景以外,還各自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這樣用辯證的思維學習古詩,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古詩内容的理解,也加快了其對語文知識的遷移。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百家湖小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