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養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水産養殖業至少有8000年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澳大利亞東南部土著居民養的小鳝魚池塘。養殖的鯉魚、鲑魚、鳟魚和其他魚類,以及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如今為人類提供了至少一半以上的海産品。到2020年,水産養殖業的年銷售額将達到2030億美元,是野生動物養殖市場占比最大的一部分。
人們對野生動物養殖來保護瀕危物種的興趣,也日益濃厚。
以穿山甲為例,作為瀕危野生動物的典型代表,盡管頒布了禁令,人們的食用需求和藥用需求,仍然讓所有的穿山甲面臨滅絕風險。
飼養穿山甲,真的能拯救這種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嗎?
調查和研究越南豪豬養殖和中國熊養殖後,發現在現實中,人工養殖确實能減緩野生動物的滅絕,2003年的一項研究也表明,非洲成功的鳄魚養殖,也有效地減少野生鳄魚的偷獵數量。
一個多世紀以前,非洲南部部分地區的牧場主就開始飼養野生動物,以供狩獵、肉類貿易和旅遊之用,這些牧場不僅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經濟價值,而且在恢複山斑馬亞種、黑角馬、白犀牛和黑貂羚羊等瀕危物種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然而,一項關于養殖可行性的研究對這種保護策略提出了質疑,認為人工養殖要起到保護的作用,必須符合以下5條标準:
1、人工養殖能提供足夠的野生替代品;
2、養殖物種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場需求,而不是通過使産品更受歡迎或更合法來增加需求;
3、養殖物種必須更具成本效益,以避免在黑市上被低估,這意味着這些動物必須傾向于在人工環境中茁壯成長,繁殖率高,産生的蛋白質和所需的飼料之間比例相對較大;
4、養殖者不能指望從野外獲取動物;
5、養殖物種不能用來“清洗”非法産品。
還是以穿山甲為例,一起來解讀一下這幾條标準。
養殖成本高,無利可圖,野生物種不是養殖者首要選擇對象。
穿山甲并不适合大規模養殖,它們是獨居的生物,吃的是螞蟻和昆蟲,因此飲食上成本很高,最重要的是,穿山甲很容易受到應激性免疫條件的影響。
此外,現有的證據表明,即使有了養殖場,養殖的穿山甲成本偏高,售價也高,相比較,收購野生穿山甲的成本反而更低,如果沒有國家補貼,那麼養殖場将無利可圖,這意味着,更多的養殖戶甯可選擇簡單且獲利更多的肉雞養殖。
消費者的偏好:越稀有的東西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養殖動物面向市場,不一定會減少對野生替代品的需求。
在經濟較好的國家,越稀有的東西,越能彰顯自己的獨特和優越,獲得珍稀野生動物的産品,也更能顯示自己身份和财富。
而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獲取野生動物不僅是為了滿足蛋白質需求,更多的是滿足自己從大自然獲取的需求,他們認為,來自野生動物的肉或者藥用成分,更安全,也更有效,野生動物的象征意義和藥用價值是人工養殖沒有的。
最重要的是,15塊錢的野生動物和40塊錢的養殖動物,顯然,人們更願意選擇前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些生物的人工養殖永遠無代替野生動物。
在最近一項關于犀牛的研究中,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用馬毛制成了一個“假犀牛角”,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可以将這種假犀牛角投入市場,來代替野生動物産品。
類似的嘗試還在繼續,合成象牙、獅骨和穿山甲鱗片正在研發中,但是這樣的替代品是否能發揮出所期望的效果,目前不得而知。
許多環保人士認為,替代品反而會導緻更多的野生需求。
2015年,一個拯救犀牛的慈善機構就對合成的假犀牛角發表了一份聲明,反對合成犀牛角的開發、營銷和銷售,認為出售替代品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能減少野生犀牛角的需求,相反,可能會增加了對真正的野生犀牛角的需求,導緻更多的偷獵。
從心理學來說,一種劣質的,容易獲取的替代品,可能會加深擁有真正産品的欲望。
最後
“土雞蛋”和“棚雞蛋”究竟哪個更營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人工養殖對于瀕危野生動物,是否具有保護作用,是否應該大力推廣,不同的人也有自己的堅持。
很多野生動物并不能滿足所有的标準,因此在不久的将來,養殖幾乎是不可能取代野生物種的。野生動物養殖在經濟上是可行的,但是它無法減少野生動物的生存壓力。
想要保護這些物種,我們必須放棄銷售其他生物獲利的想法,必須堅持禁止野生物種的非法銷售和購買,人類有統領地球的智慧,但和其他生物之間,關系是平等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