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首先需要深刻認識共同富裕的人本邏輯,它體現“七個人”的特征。
共同富裕既包括城市,也包括鄉村;既包括發達地區,也包括欠發達地區;既包括社會精英,也包括普通民衆;既包括有勞動能力的人,也包括無勞動能力的人。也就是說,隻要是中國的國民,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行業,都應實現生活富裕。當前距離這一目标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就空間格局看,從宏觀戰略上應高度關注兩條線,一是秦嶺淮河的南北氣候分界線,南方農業生産條件好,但多發展工商業,農業漸衰。二是從黑河到騰沖的胡煥庸線,貧富差距東西十分顯著。統籌協調南方北方東部西部實現均衡發展、共同富裕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長期、艱巨的大挑戰。
當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物質需求滿足之後,琴棋歌舞詩書畫的精神需求便提上議事日程。我國城鄉之間、東西之間存在的差别不隻是物質上的豐缺,還有精神上的富足和匮乏。與東部、城市中的無量前途和熱鬧繁華相比,西部、農村的就業機會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全國有2.86億農民外出打工,其中更有1.7億背井離鄉異地打拼。
共同富裕不能隻局限于滿足物質供給均衡,還要滿足精神文化生活可獲得的均衡,左手“煙火”,右手“詩意”;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既要“柴米油鹽”,又要“詩和遠方”。而且,人民群衆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長,隻有盯緊這些不斷增長的多層次需求,挖掘不同地域、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潛力資源,均衡政策供給,才能确保共同富裕實至名歸。
共同富裕不僅要從橫向上考慮覆蓋的全面性,還要從縱向上看持續的長遠性,不僅要實現當代人的共同富裕,還要讓未來子孫也享受發展的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種社會形态就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生态文明社會。實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克服農業文明的被動和工業文明的盲動。
隻有克服農業文明的被動,繼承農業文明遵循規律、适應自然的特性;克服工業文明的盲動,繼承工業文明高效、快捷的特性,才能實現生态文明。這其中有個度的把握問題,那就是生态限度。人對自然消耗到什麼水平,那就是看自然生态的容忍度、承受力和平衡态。不能超越它的容忍度和承受力,底線就是要适應它的平衡态,即要始終保持自然生态具有自我修複的能力。
要把握好這個度,首先要有與之相關的評判指标和對污染程度的精準測算,但現在還遠不到位。尤其是在農業領域,農業排放具有點多面廣的特征,分散多點式排放導緻減排核算難度很大。如果沒有精準的測算,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就沒有依據,更不用說進行碳交易。因此,要抓緊啟動農業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學研究,形成一套管理部門、生産主體、碳交易主體共認的核算方法體系,為後續的管控、交易等工作奠定基礎。
共同富裕的對象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這個概念不能被抽象,“人”一旦被抽象,就會出大問題。曆史的教訓已經很多。共同富裕的制度設計必須具體到各類不同群體的人,因人施策,讓每個人都能真真切切受益、實實在在獲得。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數掩蓋下的人。平均數隻是一個綜合後的統計數據,從中看不到人民收入上的差距,無法體現低收入群體的存在,并不是衡量共同富裕的最佳指标。更何況,相比較于中位數來說,平均數并不能代表大多數人民的收入狀況。
共同富裕不是隻讓有增收能力的人實現富裕,也要讓沒勞動能力的人提高生活水平,這是社會主義“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因此,還要不斷提高低保收入标準,完善社會福利分配制度,根據共同富裕的總體目标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财富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體系,确保“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一是收入差距。目前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區域上看,東部人均收入偏高,中西部和東北部偏低;南方偏高,北方偏低。城鄉居民之間相對收入在縮小,但絕對收入仍在擴大,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差距為26703元,比2013年擴大了9666元。行業間收入差距更為明顯。應通過适度的政策調整逐步縮小各類過大的收入差距。
二是财富占有差距。目前我國國民财富占有差距較大,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均衡,已經形成了新的貧富差距。再加上城市居民占有大量優質的無形資産,也在水漲船高,使城鄉之間财富占有嚴重失衡。因此,應千方百計縮小過大的财富占有差距,盤活農村資産,促進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資産的保值和增值,推動均衡發展。
三是消費差距。消費分為公共消費和私人消費,二者的東中西的差别都不小。個人消費方面,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007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713元,相差将近1倍;區域間差異更明顯,上海市人均消費支出是貴州省人均消費支出的3倍以上。公共消費方面,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醫療養老衛生等投入差距仍然很大,地區間也明顯不同,如浙江省的人口比安徽省少了1000萬,但2019年地方公共預算支出卻是安徽省的1.36倍。這些消費的差距也需要通過政策的創設和市場的引導逐步彌合。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樣富裕。要求絕對平均的富裕是不現實、不客觀的。共同富裕是在辯證法意義上的“有差别的同一”,而不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抽象的同一”。人與人之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奮鬥有強弱,富裕的程度必然有差距,也應該有差距,必須允許一部分先富起來。地區與地區之間基礎不一、條件不一、禀賦不一、環境不一,其富裕程度也肯定不一,不能要求同樣的生活标準。促進共同富裕也需要先行示範、重點突破。所以,中央賦予浙江省為探索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的“排頭兵”。
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必然是動态的、有差異的、螺旋式的共同富裕,打破平衡是為了實現更高水平、更高級别的平衡。曆史告訴我們,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終将陷于負向激勵、共同貧窮。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富裕差距要通過政府調節和社會捐助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構建起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社會結構。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成絕對平均的富裕,社會便沒了活力,發展就失去了動力。
人是第一生産力,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就在于提升人的能力。很多人認為農民不需要提升自身的品質,他們也沒這個本事提升,這是十分荒唐的。農民也有很多能做出大事的人。
今天的知識結構已經分成三類,一個叫明知識,一個叫默知識,一個叫暗知識。所謂明知識就是可以意會也可以言傳的知識,如讀書看報、聽講座;所謂默知識,那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像唱歌跳舞,聽的再多若不實際操練也學不會;所謂暗知識,就是不可意會也不可言傳的知識,像暗物質、黑洞、量子,這些是用我們傳統思維都無法理解的。知識已經發展到這樣的高級水平,所以我們要提高方方面面的能力,需要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跟上這個時代。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奮鬥,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人的價值的實現是奮鬥出來的,财富更是奮鬥出來的。
(作者為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原标題:共同富裕的七大特征——深刻認識共同富裕的人本邏輯)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奇
流程編輯:L02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