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情懷?大運河曆經千年,但風采依然,活力依舊,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大運河情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運河曆經千年,但風采依然,活力依舊。
大運河橫卧在淮安城郊,猶如一條蓄勢騰飛的巨龍。寬闊的河面,波濤翻滾,拍打河岸,卷起黃色的“雪”花。臨岸停靠成排的貨輪,踏着波浪的節拍,如搖籃一樣有緻地搖擺。河中間貨輪首尾相接,齊步前行,仿佛是接受檢閱的儀仗隊。
站立在大運河堤岸,全身如波浪一樣翻湧着激動和敬佩之情。來看大運河是學生時代種下的夢想。曆史課上,當聽到教師講解“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裡程最長的人工河,給大半個中國帶來福祉”時,我就對大運河肅然起敬,盼望早日去感受她的神韻。
回望曆史,驚訝大運河滄桑的身世。大運河猶如一位堅強的母親,從吳王夫差公元前486年開挖第一鏟,已飽經風霜走過2400多個春秋。黃河的改道、帝都的遷建、泥沙的阻塞……面臨一個個困境的挑戰,大運河默默地承受着,不停地接受開鑿、修建、疏浚、清淤的“洗禮”,逐漸從稚嫩走向成熟,從零散的小河流發展為連通南北的水利大樞紐、交通大動脈。
大運河不平凡的身世,折射着幾千年來古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古代生産力低,開挖大運河完全靠人工。僅隋炀帝時,修運河五年,征360萬人。我們仿佛看到修建大運河“舉锸如雲”的勞動場面;仿佛看到烈日下面黃肌瘦的先輩,汗透衣背,擔着土筐,咬着牙艱難行走;仿佛看到寒風中衣衫單薄的古人,饑寒困頓,赤着腳,夯實堤岸……大運河晝夜不停的滔滔河水、兩岸綿延的堅固大堤,是古人的血與汗澆鑄而成的。
大運河不平凡的身世,凝聚着古人的聰明和才智。構想修建運河,就體現古人不平凡的智慧,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膽識。水運因其便利省力,是古代運輸物質的主要渠道。為了讓無河道的地方也能享有水運的便利,人們便拿出戰天鬥地的勇氣開挖運河;為了實現南北順利通航,古人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打通一個又一個瓶頸。唐朝李渤在靈渠所修的鬥門,是船閘的先導,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大運河上的閘、纖道、橋、碼頭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當前,北京通州、天津等地正在建設大運河博物館,集中向世人展示大運河漕運等曆史文化,展示古人的智慧和膽識。
大運河無私地用血和乳汁養育運河兩岸的子民,繁榮運河城鎮。“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後人,天地同朽滅。”李白這首詩贊歎大運河的“豐功偉績”。“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大運河,促進了貨物的流通,在帶領兩岸子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把城鎮帶進曆史的聚光燈下。僅僅明清時期,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發展為“四大都市”,東南地區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發展為“東南四郡”。北宋的汴州更是繁華鼎盛,一幅《清明上河圖》讓這座古城聲名鵲起,驚豔全球。
如今,漫步在淮安大運河的大堤上,心情如孟郊“一日看盡長安花”般歡暢。淮安大運河堤岸已打造成生态景觀帶。水邊垂柳風姿綽約,紅葉繼木、女貞、小葉黃楊等“彩帶”,在大堤上錯落交織……淮安市民三五成群遊走在景觀帶上,談家常、話友誼,放牧心情。大運河走進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正在續寫運河堤岸折柳送别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鄂州市教育局)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7日第16版
作者:範先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