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5 01:23:10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1

很多人對沈從文先生的了解,始于那部《邊城》。

在這部小說裡,沈從文通過描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真情愛、祖孫之間的血脈慈愛、鄰裡之間的互助友愛,向我們展現了邊城百姓身上那種至真至善的美好人性。

然而,沈從文花了那麼多筆墨,把書中那些小人物寫得如此善良美好,但臨到最後,卻沒有給他們一個完美的結局:祖父死了,天保死了,傩送出走了——他親手把自己構建的美好一手打碎,并告訴我們: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然而,無論是《邊城》,還是沈從文的其他作品,都充斥着理想主義的色彩,而那正是沈從文一生所固守的執念,他就那樣靜靜地待在原地,堅守着自己的初心,卻跟不上時代的滾滾洪流。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2

正因如此,很多與其同時代的作家,并不欣賞沈從文。

國學大師劉文典曾對旁人不屑地說:“陳寅恪‬是真正的教授,拿400塊是應該的,我隻能拿40塊,朱自清隻配拿4塊,至于沈從文,4毛錢都不應該給!”

革命女作家丁玲也曾公開批評過沈從文,說他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市儈。”

但沈從文秉持着自己的質樸,從不與人論戰,隻是埋頭繼續寫着那些流水空靈,神而明之,又質樸得宜的文字。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3

他的學生汪曾祺回憶說,沈從文晚年時,家中養着一盆虎耳草,種在一個橢圓形的小小鈞窯盆裡。那是《邊城》裡翠翠曾在夢中采摘的草,也是沈先生最喜歡的草。

是啊,一直到臨終時,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還是自己最心愛的虎耳草,以及再也看不到的湘西故鄉……

縱觀沈從文的一生,既品嘗過貧賤辛酸,也經曆過紛飛炮火,始終充滿了無奈和遺憾。但也正因為沈從文走過了最漫長的道路,看盡了最落寞的歲月,他的文字才能擁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張力,才能容納打動人心的莫大力量。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4

鮮為人知的是,1949年以後,沈從文幾乎再沒有創作過任何小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文物研究上。此後四十年裡,搖身變成文物研究專家的沈從文,一直在與壇子、罐子、綢子、緞子打交道。

這期間,他的專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從事文學創作時少,甚至可以說,沈從文對文物的鑒賞力和積澱的藝術觀,與他的文學功底一樣,同樣是大師級的。

後浪出版的《花花朵朵壇壇罐罐》一書,詳盡收錄了沈從文鮮為人知的“另一半”創作:鑒賞文物的心得和對藝術的感悟。包括四十幾篇筆記、随筆、講稿和學術文章,涉及器皿、織錦、服飾、書畫等類,還談了個别地方的民俗文化。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5

比如,沈從文在談及各地的節日風俗時,就曾講述了别開生面的“雲南跑馬節”。

一年一度的“跑馬節”,是在昆明附近的跑馬山下舉行的。對于近百裡内的民衆而言,這的确是一場空前的盛會。屆時,百貨雲集、百藝畢呈,無論是各種酸甜苦辣吃食攤子,還是新樣首飾、花邊闌幹、五色絲線,以及胭脂水粉香胰子,都令那些一輩子沒出過山溝溝的樸實山民大開眼界。

但最吸引沈從文目光的,卻是那些花樣各異的坐騎鞍橋。

沈從文早就從唐宋人筆記中得知,“犀皮漆”做法來自西南,是由馬鞍鞯塗漆久經摩擦而成,“波羅漆”即犀皮中的一種,但曆史上少有實物取證,因此學者們長期難以認定這種漆樣是否真實存在。

正是在“跑馬節”上,沈從文仔細觀察了大量馬鞍,從而發現了各種彩色重疊的花斑,其中不僅有犀皮漆雲斑,還有五色相雜的牛毛紋,那正是宋代“绮文刷絲漆”的做法。正是這個發現,讓沈從文悟到了“由物證史”的方法,并将其應用到研究物質文化史和工藝圖案發展史上。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6

沈從文還對元宵節觀燈的風俗進行了一番詳盡的考證和闡述。他指出,觀燈成為一種習俗,始于唐初,發展于兩宋,來源則出于漢代燃燈祀太乙。

觀燈舉行“燈市”,是從北宋汴梁起始的,南宋臨安續有發展,到了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燈市約持續十五天左右,汴梁城内要事先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鳌山燈棚”,上面布置着上萬盞各色燈彩。到了正月十五那天,皇帝會乘着一頂敞轎前來觀看,所謂“與民同樂”也。

沈從文還從宋人筆記中整理出許多燈彩名目,比如光如滿月的“琉璃燈”,用紅白沙羅拼湊而成的“萬眼羅”,以及各式各樣的巧作燈、竹馬燈、滾燈、冰燈,還有幾乎失傳的“明角燈”“料絲燈”和“金魚住水燈”,這些精緻好看的燈彩,充分體現出古代民間風俗生機勃勃的活力。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7

沈從文浸淫文化、文物研究數十年,積累了大量随筆和文章,在這本《花花草草壇壇罐罐》中,沈從文除了對陶瓷、絲綢、書畫、服飾等常歸領域進行研究外,更多的是對民間的花燈、窗花、龍鳳圖騰之物進行鑒賞和論述。

比如,沈先生在談及鳳凰圖騰時,曾特意指出,鳳作為一種傳說中的神鳥,其形象和寓意,是在經曆了漫長的演變之後,才逐漸定型,直至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鳳凰。

沈從文還将鳳凰形象的演變曆程,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遠古時代,從甲骨文上刻有的“鳳”字,到《周易》裡的“有鳳來儀”,這一時期的鳳凰形象還沒有統一,在佩玉上如大鹫,在銅器上如孔雀。

第二個階段是春秋時代,從《詩經》裡的“鳳凰于飛”,到《楚辭》裡的“鸾鳥鳳凰,日以遠兮”,鳳凰的形象逐漸完善,誕生了金村式秀美無匹的雕玉佩飾,以及長沙出土的漆器鳳紋圖案。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8

第三個階段是秦朝以後,鳳凰被視作國家的祥瑞之一,并影響到宮廷藝術。在這一時期,鳳凰曾轉化為朱雀,與青龍、白虎、玄武象征四方四神,在建築上有朱雀阙,在瓦當上有朱雀瓦,後來曹操修建的“銅雀台”,也是根據這一時期鳳凰的形象而建的。

到了第四個階段,鳳凰在民間被視為愛情的象征,多用于銅鏡裝飾,在宮廷則與龍結合,成為上層統治權威的象征,特别是女性後妃的象征,“龍鳳呈祥”主題圖案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在第五個階段,随着牡丹的地位上升,鳳凰形象在藝術上與牡丹形成了新的結合,由唐代的雲鳳,轉變成“鳳穿牡丹”“丹鳳朝陽”等形象,象征着光明、幸福、愛情與美好,形象也變得更加秀美華麗,最終定型為我們今天常見的鳳凰圖案。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9

總之,從這本《花花草草壇壇罐罐》裡,我們不僅可以飽覽豐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藝術,也可尋覓沈從文離開文學圈後的生命軌迹。這些橫跨三十年的文章細節,足可見沈老後半生的浮沉與心境。或許,汪曾祺老先生對恩師的評價,與沈從文先生這本書的意趣主旨最為貼合吧:

“沈先生對文物的興趣,自始至終,一直是從這一點出發的,是出于對于民族、對于民族的曆史和文化的深愛。他的文學創作、文物研究,都浸透了愛國主義的感情。從熱愛祖國這一點上看,也可以說沈先生并沒有改行。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愛國愛民,始終如一,隻是改變了一下工作方式。”

沈從文丁玲是朋友嗎(與丁玲反目成仇)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