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未來的發展?作者:劉巽達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演藝及文創産品博覽會日前在上海落下帷幕,這是中國藝術節首次将“文創”放入議題展會期間,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參展機構都拿出了看家本領,故宮口紅、董其昌書畫真絲眼罩、山水首飾等網紅文創齊齊亮相,“老古董的新玩法”被現場觀衆火熱追捧,文創産品屢屢告罄供不應求何以如此?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探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文創未來的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作者:劉巽達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演藝及文創産品博覽會日前在上海落下帷幕,這是中國藝術節首次将“文創”放入議題。展會期間,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參展機構都拿出了看家本領,故宮口紅、董其昌書畫真絲眼罩、山水首飾等網紅文創齊齊亮相,“老古董的新玩法”被現場觀衆火熱追捧,文創産品屢屢告罄供不應求。何以如此?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探讨。
首先,這是對“創造力”的考驗。文創的字面意思是“文化”加“創意”,但是真正做到從文化的本義上疊加和激發“創造力”并非易事,需要有一批讀懂民族文化、葆有文化涵養的創意人才。在以往,這二者往往不可得兼——滿腹經綸者有之,冬烘先生亦有之,但要依靠他們讓古董文物“萌”起來“嗨”起來,無異于九天攬月。而能萌能嗨的年輕人又往往對古董文物敬而遠之,玩出來的“文化創意”容易流露出“無根”的小情趣,難以深刻打動一般觀衆的心靈。
而如今像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衍生品”的成功打造,就是“有根”的文化創意,而且形成了“品牌化、經典化、藝術化、民族化”的成功經驗,眼下已有星火燎原之勢。這是因為他們深谙博物館衍生品制作的根本目的:形以體神,器以載道,讓更多人愉快接納傳承和教育。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與當下時代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誠如專家所言:“如果我們始終用老的東西來诠釋文化,那麼說得粗俗一些,我們這一代人就白活了。”
有網友戲谑:“在互聯網上‘不正經’起來的故宮讓年輕人喜歡并且嗨了起來。”這句話信息量很大,既贊美了古董文物從沉重到輕盈的“華麗轉身”,也認同了文創與“主要消費人群”的價值觀趣味觀趨同。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做不到的話,就有可能産生悲哀和遺憾的局面:“如果他們現在不朝你看,他們很可能就永遠不看你,有些曆史也就永遠不知道了。”——可見“博物館衍生品”的打造,不單單是基于經濟考量的“文化産業”那麼簡單,更有防止文化斷層的“大意義”。
好的東西如何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并喜愛?這其實是一個大課題。填鴨式的硬塞,耳提面命式的灌輸,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台灣故宮博物院的一個有趣嘗試值得借鑒:他們制作的動畫宣傳片《國寶總動員》以動漫手法與現代人發生關系,向西方介紹中國文物,兩分鐘時長的影像,旁白是英語,情節則是博物館奇妙夜的“移植”——每天夜裡博物館關門後,這些古老東方的貴重文物們迎來神奇般的重生……專家說:“孩子們看了這樣的廣告片,就會有興趣想去看一看博物館裡的真東西,在進入博物館之前,他已經被洗過腦了。”這裡的“洗腦”二字是一般意義上的形容詞,講的是影響力,可見硬性洗腦和軟性洗腦,效果天壤之别。
“文創”的大意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它不但将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成為環保的無煙工業的領頭羊,而且對于有效弘揚民族文化厥功至偉。文化的傳承與繼承,必須面對新一代年輕人,枯燥乏味的信息和僵化保守的手段無法赢得他們的關注和參與。如果我們通過“文創”的啟發,建立文化傳承的有效體系,這才是功莫大焉。(劉巽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