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做個小實驗。
捏住鼻子,用嘴巴鼓氣,你有什麼感覺?
你能感覺到耳朵裡的鼓膜在向外鼓脹。
實驗證明你的耳朵跟口腔是相通的。
在你吞咽食物,或者打呵欠的時候,也能感覺到咽喉活動引起鼓膜的膨脹。
為什麼耳朵會跟口腔連通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一條魚的身上。揭開這個秘密的科研論文,已經由中國、瑞典、英國三國科學家聯手發表在2022年5月的國際生物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上。
在漫長的演化路上,第一條魚從海洋爬上陸地後,成為陸地上所有脊椎動物的先祖。科學家逐漸在化石和胚胎中,找到人類跟魚類身體的對應結構。其中,最新的一個發現是人類中耳腔的鼓膜室,由魚鰓上的噴水孔演化而來。這個發現很有趣,跟大家預期的不一樣,并不是魚耳結構演化成人類的耳朵,而是魚鰓結構演化成為人類的耳朵。我們從頭說起。
魚類鼻孔和噴水孔的區别
5.3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裡出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1億年後,海洋裡的魚族興旺發達。
魚族分為兩大類,硬骨魚和軟骨魚。軟骨魚很少,我們最熟悉軟骨魚是鲨魚和蝠鲼。除了軟骨魚外,江河湖泊和海洋裡的大多數魚類都是硬骨魚。
古代硬骨魚臉頰上的鼻孔演化成我們的呼吸結構,鰓蓋上用來呼吸的噴水孔演化成我們的耳朵結構。
先解釋一下,魚類的噴水孔不是鼻孔。鼻孔長在眼睛的前面,噴水孔長在眼睛的後面。現代魚類鼻孔的作用不是用來呼吸,而是用來聞味道。現代魚類身上的噴水孔,才是用來呼吸的。
圖片上可以看到,在魚的臉頰上,眼睛的前面,每邊有兩個小洞,這是魚的鼻孔。跟我們連通身體的鼻腔不一樣,魚的鼻腔沒有接通身體内部,它隻是一個長在臉頰上的U型通道。U型通道的底部是嗅覺感受器,通道兩頭開口,這是魚類的前鼻孔和後鼻孔。水流從前鼻孔流入,後鼻孔流出,流經通道底部時,嗅覺感受器收集水中的氣味分子,魚就能聞見味道了。
魚類的噴水孔長在魚眼睛後面的鰓蓋上,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間,是一個退化的鰓裂。
軟骨魚身上的噴水孔,主要用途是吸入水流。水流進入噴水孔,輔助魚類從水中吸收氧氣。而硬骨魚身上的噴水孔,可以直接用來吸入空氣,比如多鳍魚。不過現代硬骨魚中,不少種類的噴水孔已經消失了。
圖片上是多鳍魚,多鳍魚擁有原始的,可以用來呼吸的肺。當水中氧氣濃度降低時,你會看見多鳍魚冒出水面,通過頭頂上的噴水孔呼吸,發出響亮的吸氣聲。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噴水孔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說它是退化的鰓裂?我們接着看化石證據。
浙江和雲南挖掘的古魚化石證據
2002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浙江長興,挖掘出一種原始的真盔甲魚化石,取名曙魚。團隊把曙魚帶到瑞士蘇黎世進行無損掃描,然後重建了三維複原。
曙魚在眼睛後面的第一個鰓囊,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間的舌颌囊。舌颌囊跟後面的5個鰓囊完全一樣,并沒有退化的痕迹。也就是說,在現代魚類鰓囊退化成噴水孔的位置上,曙魚擁有一個完整的鰓囊結構,并沒有退化成噴水孔。
2017年,研究團隊在雲南曲靖,挖掘出一種寬甲魚的化石。寬甲魚化石上,在眼睛後面的第一個鰓囊中,完整地保存了鰓絲的痕迹。寬甲魚化石,進一步證實了盔甲魚眼睛後的第一鰓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鰓,而不是退化的噴水孔。
兩種化石為噴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确切的解剖證據。研究團隊自此基礎上,建立了從魚類噴水孔到人類中耳的演化序列。
古魚登陸後,鼻孔用來呼吸,噴水孔演化成中耳腔内的咽鼓管
早期的硬骨魚通過噴水孔呼吸。
過了幾千萬年後,出現了肉鳍魚,比如肺魚。肉鳍魚已經擁有了陸地生活的必備條件,有肺,不用通過鰓,能直接用肺呼吸。肉鳍魚沒有繼續用噴水孔呼吸,而是打通了外部鼻腔和口腔的連接,開始用鼻孔呼吸。
當鼻孔變成主要的呼吸通道之後,原先進氣的噴水孔變得多餘了。
登上陸地的古魚類,面臨全新的生活環境,繼續發展新的感官,這時,失去呼吸功能的噴水孔演化成了中耳腔内的咽鼓管。
看圖片,咽鼓管是人體的一個深藏不露的獨立結構,一端接通柔軟的鼻咽部,另一端接通中耳。咽鼓管在大多數時間處于關閉狀态,當你打呵欠或是吞咽的時候,它會瞬間開放,讓空氣從鼻咽部進入鼓室,保持中耳鼓膜内外的氣壓平衡。這也是開頭小實驗時,你能感覺到的鼓膜外脹現象。
最後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為什麼你的耳朵會跟口腔連通呢?
古魚類的噴水孔連通了口腔和魚鰓,這是它的呼吸通道。而當噴水孔演化成咽鼓管後,依然接通着你的口腔和耳朵。
口腔和耳朵相連,這是古魚祖先留在你身上的烙印,證明在4億年前,你曾經用鰓呼吸過。
好了,魚類噴水孔的秘密先聊到這兒。
關注法蘭西is培根,為你講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見。
參考資料:
1、The Evolution of the Spiracular Region From Jawless Fishes to Tetrapods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