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很多人往往都是“談欲色變”,甚至将其視為禁忌。
而這當然是一種很深的誤解。
因為戒色本身并不是在欲望之上做“減法”,更不是禁止某一方面的行為,而是強調糾正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動念,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當中。
言外之意,戒色的前提,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由于内心散亂,正常生活被打亂之後而做的糾正,若是内心沒有散亂,心平如水,那麼,就無需戒色,也根本無法緣起“戒”這一說法,二是戒的目的,并不是禁止或斷除,而是糾正,讓人從非正常回歸正常之狀态。
所以,戒色本身就是一種很正常的糾正自身言行以及起心動念的行為,無需過度解讀。
甚至可以說,凡是過度解讀,都是别有用心,或者另有用意。
那麼,古人為什麼喜歡用“戒色”這個敏感甚至容易引人誤解的詞語呢?
其實古人之所以喜歡用一些敏感且容易引人誤解的詞語,大都有以下兩個原因,即:
一、非敏感不足以引人重視
在現實當中,幾乎每一個人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千頭萬緒,很難全部都顧及。
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都會選擇那些重要且敏感的事情,優先處理,等到有時間和精力,再去應對那些次要的事情,至于不是主要或次要的事情,很可能就棄之不顧了。
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經常聽到類似于“一把手工程”這樣的說法——領導關心的事,當然是重要且主要的事了,又如“紅線”這一說法——所謂“紅線”,具有底線不可觸碰之含義。
而古人之所以引用“戒色”一詞,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
因為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難會主動去糾正自己的言行以及起心動念,除非到了非糾正不可的時候。
所以,古人才用“戒色”一詞,希望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非強調不足以讓人有所警惕
如上所說,談到“戒”這個概念,很多人都誤認為是禁止或斷除。
但是,無論是禁止還是斷除,都不是“戒”之本義。
進一步地說,戒色也不是禁止人的正常欲望,而是将人不正當或泛濫的欲望,加以引導與糾正,從而回歸到正常的狀态。
而古人之所以使用這樣的詞語,就是為了引起人們的警惕,不敢有絲毫懈怠。
由此可見,“戒色”一詞,并非是教人不近美色,更不是導人禁欲,而是引導人們有意識去糾正自身言行以及起心動念,将自己從迷失的困境之中解脫出來,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内容,其實正是我們為什麼講戒色不是在欲望之上簡單做“減法”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别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金瓶梅》《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華嚴經》《大學》《禮記》《天道》《孫子兵法》《世說新語》《哲學史講演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