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

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3 13:56:00

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中小學家校共育共同體模式,可促使學生養成優良的學習習慣,全方位地為學生學習及成長保駕護航在家校社合作育人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為其提供良好的指導建議基于此,為全面發揮家校共育共同體作用,鄭州輕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積極引導教師創新課堂管理理念和教學觀念,拓寬家校合作渠道和方法,不斷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和成長,為學生未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探索中小學家校共育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研究)1

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

中小學家校共育共同體模式,可促使學生養成優良的學習習慣,全方位地為學生學習及成長保駕護航。在家校社合作育人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為其提供良好的指導建議。基于此,為全面發揮家校共育共同體作用,鄭州輕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積極引導教師創新課堂管理理念和教學觀念,拓寬家校合作渠道和方法,不斷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和成長,為學生未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現代學校體制框架下,把家庭教育融入到現代化學校教育系統中,使學校與家庭能有效溝通和協作,對達成全面育人目标具有重大意義。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學”為核心,把學校與家庭教育聯系在一起,成為新時代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新路徑。

家校共育共同體以學習為出發點,以全體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以共同願景、平等尊重、自主合作、共學共享為主要原則。家校共育共同體把學習視為持續、積極的必要過程,是促進師生及全體家庭成員持續學習、成長的重要途徑。家校共育共同體特征主要表現在:家校合作的邏輯起點是“學習”。家校共育共同體倡導平等、自主,尊重個體差異。家校共育共同體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得到健康和全面的發展。

建設家校共育共同體更有利于改善中小學生教育及管理現狀。家校共育共同體教育模式下,無論是教師,亦或者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且針對其學習情況加以反饋。由此一來,雙方可進一步掌握學生生活習慣以及其在不同空間中的學習表現,這即可為後期調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策略做好鋪墊。同時,家長還可以針對孩子教育狀況,給出合理建議,家校之間可以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行溝通,及時進行反饋,從而提高中小學教學效果。

學校立足社區家庭基本情況及教育服務需求,以家長及孩子賦能為出發點,探索實施“1 3 X”聯動工作機制,即社區牽頭,聯動家庭、學校、社會組織三大主體,提供X項專業家庭教育服務。由專業家庭社會工作機構攜手中小學生家庭、班級等,組織童話主題班會、偏差兒童甄别、個案跟蹤等家庭服務,強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融合效果,積極營造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鄭州輕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加入由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與1911學堂支持成立的“1911學生家長互聯網學校”,成為其成員單位,與國内名校一起共建家校共育共同體,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家校共育的創新實踐活動。聯動專業社工開啟“一社一家一融入”,建立家庭需求清單,啟動“家庭教育服務實踐計劃”,形成中小學生家庭教育服務計劃表。例如,可以困境中小學生家庭為突破口,組建社區專業護童隊伍,開展問題調查、需求評估、制定計劃及實施服務等工作。另外,聯動社會力量開設“一類一家一指導”,引入豐富資源和行業專家力量,最大程度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家庭參與”作用,為促進中小學生、家長及服務社工等多個群體共同成長的家庭教育工作打下基礎。

組建學習共同體是家校合作的最高層次,從合作到共生,從教育到共同學習。在個人完全自主情況下,基于個人與團體的利益,建立一個以學習為核心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學生、家長及學校管理人員需進一步了解學習共同體對個人的期望,并将自己的行為與學習共同體發展目标緊密相連,并具有内在的凝聚力。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使學習共同體的每個成員能相互支持即共同成長。學習共同體要本着互信、包容、支持、協作等理念,開展家校合作活動。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一旦形成,就會變得非常穩定,從而極大地促進學習共同體發揮育人作用。在學習共同體發展過程中,以家校合作、促進學生“發展”為重點。在學習共同體中,所有人的思想都被完全地尊重,彼此之間形成默契的合作關系,家長、教師們都會參與到教育決策中,把各種資源集中起來,将學生的發展目标放在共同利益上,形成開放、共享、共赢的學習共同體,為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和發展提供有益支持。例如,由家長與教師聯合策劃的新的家長會,以及建立學習型的家校合作社區等,都是學習共同體運作及發揮作用的必要途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健全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主體協同育人的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督促有關部門積極協調以及輔助家庭教育工作。在此種社會大環境下,學校以及相關教育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指導家庭教育工作順利進行,适當地承擔起家庭教育日常事務,保障各主體能在各自職責範圍内全面推進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指導系統由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構建,以社區為導向。該制度的目的在于推動學校與家長的合作,使學校的發展朝着更高質量、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在“雙減”大環境下,建立家庭教育輔導系統,則能保證教學質量。另外,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需要增加投入力度,以保障家庭教育技能。

完善心理輔導站。心理教師在家庭輔導系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班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在社區中設立“溫馨小屋”“垃圾回收站”等輔導站。然而,心理輔導中心的服務對象并不隻是學生,而是家長。比如,“垃圾回收”,就是對自身情感的合理宣洩,尤其是對教育的焦慮,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确的育人觀。每學期,輔導員都會組織一次或兩次的心理咨詢活動。

強化愛心驿站建設。與社區共同 “愛心驿站”而言,由學生、家長、社區共同收集各種物資,如衣物、玩具、書籍等,通過篩選、整理、包裝,或捐贈到貧困地區。家長和子女共同參與到愛心驿站的建設中,讓愛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切實踐行“德育為本”的教育思想。

各社區均設有活動中心,學校和社區在班級家長聚集的區域聯合設立了“家長活動中心”。在“雙減”形勢下,如何協同育人已經成為了廣大社區、學校和家庭需要關注的問題。為了确保家庭教育現代化發展,家長應積極和社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相互配合,進而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為提高中小學整體教育質量貢獻一份力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快樂學習。如今,以家庭教育為核心,與“雙減”相結合,構建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者的協同育人體系,對增強中小學教育現代化水平意義重大。通過改變家長教育觀念,建立家長、校社合作委員會、心理輔導站、愛心驿站及家長活動中心多種形式,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促進協同育人,提高中小學協同教育質量。

從本質上講,無論是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和成長均需要負有一定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強調父母和其他監護人需要建構良好的家庭教育課堂,樹立“家長為學生第一任教師”的責任意識,用健全的理念、方法和行為規範為學生學習和成長提供支持,使其在家庭教育引領下形成良好的思想、習慣和個人品行。在建構中小學家校共育共同體時,隻有雙方主體自願承擔共同育人的責任,才能将家校共育思想滲透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使得雙方主體間形成契約精神,全方位地為學生學習和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克服家校間不合作、表面合作、散點合作的缺陷,保障“雙減”政策真正落地。

小學生年紀尚小,人生經曆不夠豐富,在其學習和成長時,主要的場景為“學校”和“家庭”。在具體建構中小學家校共育共同體時,需要将家庭場景和學校場景加以銜接,在此基礎上完善育人方法,組織不同的合作育人活動,為學生構造适合其學習和成長的“教育場”,以保障學生在校内、校外均能得到更多的學習支持。衆所周知,在學生教育時,教師和家長都是十分關鍵的責任主體。為此,雙方之間要合理地承擔責任以及分配責任,實踐中要遵循以下原則:(1)在行為表現問題解決上遵循時空分割原則,針對學生行為表現問題的處理,家庭、學校分别在自己掌控的教育時空内承擔首任責任,确保學生成長問題的及時發現與處置應對。(2)在處理學生意識和情緒問題時,要堅持主、輔相結合的原則,對學校和家庭中出現的不良的思想意識問題,由家長和學校在各自的專業能力範圍内承擔主要或輔助性的責任,如在學生學習意義認知問題上,要構建“校主家輔”的教育責任分擔結構,在學生與家長之間情感交流不足的問題上,要構建“家主校輔”的教育責任分擔結構。(3)在解決問題的深層次上,采取平等、共同承擔的教育責任體系,這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三觀”問題,必須在家校立場高度一緻、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如果一方有所疏忽,均可能導緻家校共育共同體育人效果毀于一旦。在上述共同承擔的責任的模式下,家校共育共同體的“共育”實踐效果将會從模糊概念、認知層面轉移到實際合作層面,為中小學生學習及成長提供更為有利的保障。

細化學生家庭情況,定期進行家訪活動,一方面,對學生家庭的現實狀況進行細緻剖析。在為家長提供具體的家庭教育意見時,要從學生家長的實際出發,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在具體分析中,要從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狀況、家庭養老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可行性。例如,中小學教師應結合家庭情況,采取“餐桌禮儀故事”“家庭碎片化”等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家長,針對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家長,應引導家長利用網絡中零散視頻和短文,充實家庭教育内容,将家庭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而達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适時開展家訪活動。除了日常的學校教育,學校與家長的合作教育模式還需要家長把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理解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執行。學校教師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家訪活動,通過家訪增強師生及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狀況,并能體會到教師對孩子的關心。同時,通過家訪活動,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并與學生及家長進行有效的交流,幫助其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共同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根基,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負責人。在建構中小學家校共育共同體時,要重視轉變家長教育觀念,提高家長教育實力,使得家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标,鄭州輕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将進一步重視與學生家長溝通,共同為建構家校共育共同體出謀劃策,與家長共同學習及進步,争做基礎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者,開辟更為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為促進學生快樂成長和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為擦亮河南基礎教育品牌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趙燦鑫,鄭州輕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