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江流域植物

長江流域植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5 23:35: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長江流域植物(長江流域有條燒柴帶)1

大别山中的農戶,幾乎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堆滿劈柴。記者蘇曉洲攝

“我在長江中上遊的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竟然看到瀕危植物紅豆杉被農戶當柴燒。農戶不認識紅豆杉,把它們當成了‘雜木’。”三峽植物研究所所長向秀發在長江沿線考察時,發現了一個令人扼腕痛心的現象:有一些珍稀植物甚至瀕危植物被當成柴火燒!“在長江沿線,這種燒珍稀植物的情況很常見。”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有豐富的森林和綠地資源,堪稱“中華綠芯”。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訪中也發現,長江流域大别山區、武陵山區、三峽庫區、雲貴高原及橫斷山區,廣袤的農村仍然存在普遍的“燒柴現象”。

在不少地方,群衆生活、生産普遍和大量燃燒木柴,不僅造成空氣污染,損害群衆健康,還消耗大量森林資源,威脅珍貴稀有甚至瀕危植物物種安全。專家建議從長江流域綠色大保護着眼,采取措施加以應對和解決。

大量燒柴導緻“村村點火、戶戶冒煙”

春節期間,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來到長江上遊的三峽庫區采訪。由于天氣濕寒,沿途一路看到不少群衆圍着火盆烤火,火盆旁邊堆放着一捆捆木柴。路過一棟棟農房時,村前屋後也堆放着一座座柴垛。上山砍柴、在院子掄起斧頭劈柴,是不少群衆冬天的主要勞作。

在海拔1800多米的一個村莊,50歲農民老餘家的院裡,一大堆劈好的木柴格外引人注目。“村裡人現在還普遍燒柴,這些柴火都是從附近的山上砍下來的,有灌木枝,也有大樹幹。”老餘指了指遠處的一座山包說,以前村裡的山上都是樹木,這些年樹木被村民燒掉後種上了農作物,如今柴火越來越不好找了,要跑到很遠的高山上去找。老餘介紹,村民們平時燒的柴主要是山上的松樹、黃桷樹,一年下來要燒3、4噸,除了煮飯,還要取暖。

在位于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大别山區,記者發現,近些年随着脫貧攻堅不斷推進,從房屋到道路、從自來水供應到鄉村學校,群衆生産生活條件和公共基礎設施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唯有燒柴,仍保持着過去的傳統。

沿着山路十八彎,記者在大别山深處一個個村莊和農戶發現,不論是富裕戶還是尚未脫貧的貧困戶,家家戶戶都燒柴、家家門外都堆柴。每家每戶院子裡的“标配”,是堆放着整齊或者胡亂碼起來的柴垛。到了飯點,幾乎每個村莊都是炊煙袅袅,雖然景緻很美,但村莊裡到處彌漫着煙味。

一位農戶指着屋檐下的“小柴山”說:“這一大堆,也就燒個兩三個月吧。”記者看到,很多木柴是由直徑不小的原木砍成,有些木頭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材質十分細密。越靠樹芯處年輪越密、顔色越深。

走進群衆家中,竈膛、火塘裡都在熊熊燃燒着柴火。一些人家煙囪排煙不暢,屋子裡煙霧彌漫,離遠了連人都看不清楚,記者被熏得涕淚橫流、咳嗽連連。這些人家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人人眼睛都被熏得通紅,但他們卻表示,習慣了。

“一壺酒一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有山裡人樂呵呵地說。

在長江流域不少山區,因為燒柴而“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地方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一些小企業、作坊也大量燒柴。有的茶廠廠區内外堆滿了幾米高的“柴牆”,據說是為開春采茶後“炒茶”備用。其他如油坊、山貨加工作坊等,也有類似景象。

重慶工商大學生态經濟學教授文傳浩長期研究長江沿線燒柴狀況。“長江流域山區森林植被豐富,燒柴現象較全國其他地方更為突出,并呈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分布特征。”文傳浩說,今年春節期間,他還專門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沿線考察,發現即使是一些縣城也普遍燒柴。

紅豆杉、潤楠、三尖杉被當“雜木”扔進爐膛

三峽植物研究所所長向秀發長期在長江沿線野外考察,對三峽庫區的珍稀植物很有研究。近年來,他有過多次難忘而痛心的考察經曆。

“去年3月,我在長江中上遊的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看到農戶家裡的一捆柴火裡有20多棵篦子三尖杉,這可是國家的二級保護植物啊!”向秀發說,“這種植物長得很慢,要幾十年直徑才能長到5-6厘米。這一刀下去,一棵珍稀植物就沒有了。”

“去年6月,我在長江中上遊的另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看到了一根3米多長、直徑20多厘米的潤楠,被村民砍回家當柴燒。這根潤楠約有六七十公斤,也是二級保護植物,至少生長了三五十年。”向秀發說。

據向秀發介紹,除了珍稀植物,一些瀕危植物如紅豆杉也會被群衆當柴燒掉。“前年,我在一個保護區,看到有群衆把紅豆杉砍了燒。上前一問,才發現老百姓不知道這是紅豆杉,把它們當成了‘雜木’。這種情況,我在野外考察時經常碰到!”

專家們發現,一些群衆燒柴喜歡選擇分量重、密度大的“雜木”。這類木頭做成劈柴、燒成木炭,燃燒時間久、火力旺,有的燒起來還會釋放出濃郁的芬芳,做成的飯菜、烘烤出的食物自帶“木香”,特别美味。

但這些“雜木”,其實是經濟、生态價值都很高的“嘉木”。“我在長江流域一些地方發現,現在很多群衆燒柴火喜歡選木質好的樹。”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喻勳林說,長期以來,老百姓在木工師傅引導下,認為椆樹、栎樹等優質硬木樹不好鋸不好刨,制作家具或做建築構件難以加工。而這些樹當柴燒很耐燒,因此百姓喜歡砍。但其實這類樹長得慢,價值極高,是做高檔家具的好材料。

受訪生态學家認為,植物是生态多樣性的重要一環。千家萬戶砍柴燒柴,不但會對生态環境造成破壞,而且會對生物多樣性産生深遠影響。在生态敏感的長江沿線,這種影響更為明顯。

“比如杜鵑,關乎蜜蜂采蜜。如果這種植物沒有了,蜜蜂就沒有辦法生活了。再比如茯苓,沒有松樹下面的菌是不可能生長的。如果沒有了松樹,自然也就沒有了菌,更不會有茯苓了。還有天麻,需要樹根上的蜜環菌,否則就無法存活。”向秀發說,動物對植物的依賴不僅是食用,甚至還有藥用的需求。可以說,對植物的破壞,其影響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文傳浩也認為,物種的多樣性依賴生态系統的完整性。一個物種與另外一個或多個物種之間存在錯綜複雜的關系,共生關系中的一個物種毀滅,可能會影響另一個甚至另外數十種物種的生死存亡,甚至影響整個生态系統。

“毀壞一個物種輕而易舉,但修複一個物種卻困難重重。一些物種消失了,很可能就再也無法修複了。”文傳浩說,一叢不起眼的杜鵑,可能已經生長了幾十年,修複的難度可想而知。

群衆燒柴除了“習慣”更多的是無奈

近年來,随着國家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煤、電、氣等能源進村入戶,給群衆帶來更多的燃料選擇。但緣何長江沿線群衆仍熱衷于燒柴?

一些群衆表示,他們燒柴火也是迫不得已。“煤比較貴,今年是850元一噸,一個家庭一個冬天要用約2噸煤,花一兩千元錢,不劃算。村民們閑暇時,到山上去砍些柴火,這些錢就能省下來了。”受訪的農民老餘說。

另外,木材材質差、用途少,也是群衆砍來當柴燒的重要原因。“這些年,農村建房普遍使用鋼筋、混凝土等建材,木材的用處少了。由于山上交通不便利,木柴很難運出去,賣的錢還不夠運費,當柴燒還劃算些。”老餘說,村裡種的樹賣不起價錢,但又不敢種名貴樹。因為平時沒有人管護,怕長成材了被别人盜采。

記者調查發現,長江流域一些燒柴火的區縣,是不同層級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範縣”“農村電氣化示範縣”。一些地方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車,縣城燃煤燃油鍋爐推廣電爐氣爐,同時也在農村推廣用電用氣,還有的建了不少光伏發電項目,但燒柴問題依然大量存在。這些地方,有個共同特點是缺乏足夠規模的竹木加工業,林木的價值無從轉化。

此外,替代能源匮乏問題仍困擾着一些偏遠山區。大别山區一些地方反映,一些山區縣本身沒有油、氣、煤資源,靠公路運輸成本太高,許多群衆根本用不起。即使燒得起,很多人也會從經濟性角度考慮,選擇燒柴火。

而在電力供應方面,一些“燒柴縣”也有苦衷。如有個縣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多數山區鄉鎮不通電,為解決群衆用電難題,因陋就簡地建設了一批小型水電配套電網,一度改善了群衆的能源問題。但經過幾十年的運行,設備線路日趨老化,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已不能滿足群衆正常生産生活需要。在供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情況下,會加劇燒柴問題。

“另外,思想意識跟不上也是重要的因素。”向秀發說,一方面老百姓長時間燒柴,形成了習慣和認識誤區,覺得燒柴沒有什麼大不了,怎麼方便怎麼來;另一方面,老百姓對珍稀植物缺乏了解,不知道燒的是什麼。同時,地方政府對燒柴的危害缺乏足夠重視,認為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些縣鄉幹部滿不在乎地表示,長江流域山區縣,森林資源豐富,每年都會産生一定的廢棄林木,不燒似乎也沒有什麼用途。還有些幹部認為,農戶燒柴可以節約用能成本,促進農林廢棄物利用。不過,幹部也普遍認為,長遠看應該進一步加大森林資源和生态保護力度,推廣應用清潔、高效的能源。

“家底不清”“管理乏力”狀況亟待扭轉

部分生态專家表示,長江沿線綠水青山,生态環境優良,但也存在不少地區生态環境脆弱問題。比如三峽庫區土地貧瘠、坡度較大,土質以石灰岩和砂岩為主,水含量比較低。一旦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修複難度極大。因此,禁止無序燒柴刻不容緩。

“并非所有的柴都不能燒,而是需要科學劃分、有序處置。能燒的柴可以燒,不能燒的柴不燒。”文傳浩說,要從生态學的角度考量燒柴問題,人類科學、适當、有序地介入,會對生态系統産生積極作用。

文傳浩、向秀發等專家認為,當前規範燒柴亂象,需要從多個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植物台賬。組織相關部門對某一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包括植物的種類、數量,以及哪些物種強勢、哪些物種弱勢等信息,建立詳細的台賬,做到心中有數。“隻有對生物多樣性有了足夠的了解,才能知道什麼需要保護,什麼不需要保護。”向秀發說,一些發達國家幾乎對每個縣、鄉鎮、甚至每個農場都有植物名錄,并且會實時更新。但在我國,即便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從而造成“家底不清”“無從保護”的困局。

其次,要加大知識普及。針對建立的台賬,對群衆進行知識宣傳,告訴他們哪些可以燒、哪些不能燒、哪些适量燒。專家表示,知識普及的費用可能是幾十萬上百萬元,但比起動辄幾千萬元甚至更高的培育、修複投入,要劃算得多。

再次,是加強政策引導。文傳浩建議,要對交通不便、相對貧困的地區進行能源補償,對清潔能源建設不力的地方增加投入,要引導使用清潔能源并倡導少燒柴火,逐步改變群衆的生活習慣。“能源問題是政府必須要提供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政府需要考慮如何供給、如何補貼,做到精準施策,這樣引導才有效。”

此外,喻勳林教授還建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尤其是長江沿線森林植被得到較好恢複,當前應該采取更多措施讓優質硬木樹種更好地生長。“對于天然林來說,15到20年是進行優化的最佳時期。現在我國天然林已經是30年,正是進行樹種優化的時候。”相關專家建議,天然林要及時優化,否則會出現森林質量差、樹木價值低等情況,到時候再更新,不僅白白浪費資源,還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長江流域燒柴的地域跨度廣、涉及群衆多、産生原因複雜、治理起來需要時間和投入,建議在生态環境比較脆弱的三峽庫區等地,采取上述措施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後再在更大範圍内推廣。”向秀發說。(記者蘇曉洲、韓振、胥兆瑞、謝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