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禹錫西蜀子雲亭

劉禹錫西蜀子雲亭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3:54:05

劉禹錫西蜀子雲亭(劉禹錫與屈原)1

劉禹錫與屈原

湖南省漢壽縣老科協會員 陳煥甯

屈原是我國曆史上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他身上所體現的“上下求索”的偉大精神,千百年來激勵着無數的仁人志士。作為《楚辭》的代表作家,他創作了“氣往轹古,辭來切金,驚采豔絕,難與并能”的《離騷》、《九章》、《天問》等作品,衣被詞人,沾溉後世,爾後的漢賦、魏晉骈文乃至更後的唐詩、宋詞、元曲無不從其中吸取精華。

中唐的劉禹錫即是其中的佼佼者,無論是其内在精神或是就其辭章文采來看,劉禹錫都從屈原及其作品中受到了巨大啟迪與影響,他是屈原精神及其文學傳統的最好繼承者。

劉禹錫與屈原雖遠隔千載而産生感應、共鳴,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他們有着相同的内在思想,相似的生活遭遇與外在環境。

從劉禹錫個人資料和他撰寫的詩文中不難看出,劉的确是一位自信自強、禀賦不凡,才華橫溢的人中豪傑。在他的自傳中他自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王劉靖之後。他少年早慧,并象屈原一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勤奮好學,廣涉典籍,所謂“九流宗指歸,百氏旁捃摭”。尤其對文學有天然的愛好,他自幼就“喜與屑辭者遊”。少年時代的劉禹錫卓爾不凡聲譽鵲起,19歲他到長安謀取功名,直接向皇帝上書:“弱冠遊鹹京,上書金馬門”。 “結交當世賢,馳聲四溢塞”。先後兩年,他“三忝科第”,博取了當時士人最大的榮譽。劉具有多方面的才華,對哲學、醫學、書法、琴棋、音樂都有較深的研究和造詣。總之,在學識、才華、自信等方面劉禹錫堪稱屈原的後繼一點不為過。

劉禹錫與屈原雖然不是生長在一個時代,但他們的理想信念,生活遭遇、個人素質、學識才華以及所處的政治環境等各方面,特别是情志相通、命運相似,真謂:“異曲同工”。

一、不忘君國,憂國愛民

屈原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以堅持“美政”的理想,锲而不舍,上下求索,聯齊抗秦,堅持政治變革,但他的改革觸怒了當權者們即得的利益,導緻國王斥逐,雖遭流放,忠心不改,仍關心楚國的前途與命運,希望君主不聽信小人讒言,能讓自己再回到朝中,一展抱負。其作品可見:“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國家、社稷、故鄉、人民是他魂牽夢繞、日夜思念、永生不忘的情結。

劉禹錫繼承了屈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居危而思安,愛國而齊賢。劉禹錫早年就立志報國,入仕後不久即參加平亂的軍旅生活,以後又“勤求民瘼”,關心民衆疾苦。他希望國家在政治上能守中持平,舉賢授能,走上正軌,顯然,這是對屈原憂國憂民意識和“循繩墨而不頗”思想的繼承。但表現最突出的是憂念君王、不忘欲返的情思。永貞新政失敗後他被貶朗州,毫無怨言。相反,在逆境中,他積極從事詩文創作,仍關心國家大局,心系朝廷安危,他經曆血雨腥風的政治變幻,而對貶谪生活采取不同流俗、處變不驚、超越自我、身如砥柱、堅持鬥争,在憤懑中表現出豁達、豪健的氣概。

他堅持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和分裂動亂。元和年間,全國數次平藩行動,他都有詩文紀之,熱情讴歌朝廷削藩平叛的偉大勝利。特别是《西塞山懷古》,是懷古詩中的一篇力作。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它表達了詩人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四海一家的強烈願望。

劉禹錫忠君愛國,思鄉盼歸的思想在他的詩詞中多有記述:“就日秦京遠,臨風楚奏煩。南登無灞岸,旦夕上高原”。“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屈原“哀見君而不再得”。“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屈原、劉禹錫,他們都遭貶谪,而心卻系社稷;雖身被流放,但仍然想為國分憂,這就是他們的政治願望和人格魅力。總之,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與國家的興衰強弱緊密相連,這也是兩者的共同點和可敬之處。

二、昂揚向上,永不言敗

屈原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立場堅定,光明坦蕩的典範,他有着“阽餘身而危死兮,覽餘初其猶未悔”的堅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執着。屈原的美政理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内容:民本思想和德政主張,法治思想和舉賢授能的主張;大一統思想和天下太平的主張。

劉禹錫是屈原精神的發揚者,他積極向上,永不言敗,表現了他高尚的品質。永貞改革失敗,王叔文政治集團均被牽連,劉多次被貶,但他從不承認自己是結黨營私,并一貫認為自己參與政治革新是正确的,是富國強兵,利國利民的好事。正因為他的自信,深信自己沒有錯誤,所以在他的詩文中,沒有一字半語所流露的負罪感,也不曾有任何有罪的言辭,可謂“頑固透頂”。這與他同時代的詩人大相徑庭;如韓愈、柳宗元遭貶,盡管他們内心深處可能不承認自己有罪,但在口頭上或詩文中都違心承認自己有罪,是罪臣……而劉禹錫連在口頭上也從不承認。他堅持認為是群小嫉妒他的才華,陷害加誣,才造成自己被貶。他在給皇上的奏章中曰:“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衆,竟生口語,放肆加誣……”他心懷坦蕩,堅信總有一天,曆史會還自己的清白。

直到晚年,劉依舊保持樂觀向上,堅貞不屈的氣節。“聞說功名事,依前惜寸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途萬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些名句都表現了詩豪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豪邁氣魄。

屈原和劉禹錫都能執着堅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改初衷,但屈原的執着卻少一份灑脫。而劉禹錫則是有一種昂揚向上,永不言敗的力量作支撐。他堅信他們的政治革新是正義的,前途是光明的,并且對當時官場,長期、複雜、曲折的政治鬥争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思想上、精神上都有心裡準備。所以他的執着堅貞與屈原比較則多些理性,少一些偏激,他能做到既堅持理想,不改初衷,又通脫豁達,進退自如。既保持努力進取的勇氣,又保持開朗、淡定的心态,既不悲哀沉淪,也不清高孤傲。他能正确面對人生的苦難,又能淡定現實人生的不幸。他從小羸弱多病,爾後又經曆喪妻逝母之痛,但他活得堅強、活得灑脫、活得充實,高壽七十一歲,在當時可真算奇迹。這些都足以說明詩人有堅貞執着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嫉邪痛惡,堅持抗争

屈原對奸佞的蔑視怨憤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想和人格尊嚴的維護上。屈原的思想,從他的作品中,尤其是《離騷》《天問》《九章》表現了一種對當時社會的批判精神。這種批判精神是他現實生活中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楚國貴族集團激烈鬥争的反映。

屈原的批判矛頭直指楚國最高統治者楚王,他批判懷王的昏庸:“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諒聰不明而蔽壅兮,使讒谀而日得”。他通過揭露曆史上的暴君,來批判統治者的殘暴與荒淫。

屈原對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進行了大量的揭露與抨擊。“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比幹何逆,而抑沈之?雷開何順,而賜封之”?“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屈原嫉惡如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隻有無私才能無畏,他曆盡磨難,但仍百折不撓,矢志不渝。

劉禹錫在這方面也完全繼承了屈原的戰鬥精神,他的一生也是在與邪惡群小的鬥争中度過的。早在永貞新政前,他就寫過《養鸷詞》《武夫詞》或嘲諷厚養而無所用的禁軍,或斥責驕奢淫逸的将卒。特别是在朗州,寫了大量的諷刺詩,鞭撻和批判了各類奸佞小人。在《聚蚊謠》中,以“喧騰鼓舞”、“利嘴迎人”的群蚊,暗喻攻擊中傷革新人士的佞臣,《百舌兮》則用“舌端萬變乘春輝”的百舌鳥,諷刺那些讒口高張的小人。在《飛鸢操》中又對那些外表光鮮,而内實貪婪腐敗的官僚進行了有力的鞭撻。特别是《戲贈看花諸君子》《再遊玄都觀絕句》,直接将矛頭指向造謠中傷的卑鄙龌龊小人。曆經十多年磨難,他依然傲骨铮铮,那樣睥睨一切,這種甯折不彎的精神,真是高山景行。

劉禹錫不僅在政治生活中向邪惡勢力鬥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向各種疾病抗争,向被貶谪當地險惡的自然環境鬥争。他從小體弱多病,但成年之後,廣泛收集各種偏方,自己給自己治療疾病。他曾患過眼疾,十分痛苦,“中年似老翁”,但他從不消沉,堅持讀書寫作,與疾病作頑強的鬥争,向不公的命運挑戰,并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茅草小屋,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改寫民間歌謠,積極參與民間活動,獲得了生存的力量和鬥争的勇氣。

和屈原一樣,劉禹錫一生仕途多舛,其宏偉的政治報負未能充分展現,政治挫折,流放、貧窮、疾病,但是艱苦的生活使他變得偉大,是挫折和多難的命運使得他“一生心事在書題”,促成了他在文學史上的成功。解讀他的一生,我們深深感到,逆境是強者的搖籃,苦難是最好的老師,命運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懲罰與考驗的東西,對智者來說都是幫助,凡是讓人下跪屈服的東西,才會真正令人振作。當我們面對困難,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要有憂患意識,接受生活的考驗,從劉禹錫的經曆使我們知道,苦難的生活一定會給人們豐厚的饋贈,因為生活永遠隻屬于強者!

四、人格高尚,光明坦蕩

在中國曆史上,屈原“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以内外修美,志行高潔的人格典範流芳于後世。屈是一個有着堅定的政治思想,有抱負、有作為的詩人,他事事以國家安危為己任,不避乎生死之禍,用畢生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他向往的“美政”,勇敢地面對現實,迎接嚴峻的挑戰的政治家,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充滿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楚材晉用”在當時已司空見慣,屈原如為一己之私,憑他的才智完全可以到别的國家去謀取高官厚祿,但是屈原根本沒有這樣做。“時危見臣節,亂世識忠良”。

劉禹錫繼承并發揚了屈原的這些優秀品質,一貫保持自己的清高與芳潔,特别是遭到打擊貶谪之後,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不仰人鼻息,不溜須拍馬,堅持正言直行。劉禹錫的嶽父薛謇和宦官頭薛盈珍是同族,況手握實權,兩家關系格外密切,但他從不求助,不走後門,薛盈珍擁立憲宗有功,權勢顯赫,當時不少文人墨客走内官求功名是衆所周知的潛規則,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官至宰輔的元稹,禹钖與元稹是好朋友,元晚節不保,依附宦官,劉對元稹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一直堅守孤傲清高的高尚品德。

直到晚年,他依舊精力不衰,鬥志不減。他在《秋聲賦》中感慨地說道:“嗟呼!骥伏枥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籁而神驚。力将痑兮足受绁,猶奮迅于秋聲”。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足見一個政治革新者的襟懷,是大異于一般流俗之輩的。詩人在臨終前,在他的自傳中談道:“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無疵兮”。詩人認為自己一輩子累屯,天賦之才沒有得到施展,終身報憾。隻有一點是足可引為自豪與慰藉的,那就是這輩子雖然遭到過别人的指責與攻擊,但心是純潔真誠,沒有任何瑕疵的。綜上所述,我們足可見劉禹錫确确實實是一位頂天立地,志存高遠,人格高尚的大詩豪。

參考文獻:

1、屈原學集成——戴錫琦,鐘興永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

2、詩豪劉禹錫——《唐代大詩人故事集》編委會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

3、屈學問題綜論——譚家斌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4、劉禹錫詩全集——中國古典詩詞校注評叢書,孫麗編著,長江出版傳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